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杨文燕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中学
【摘要】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本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以及学生的美术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状不容乐观。【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本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以及学生的美术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状不容乐观。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反思
我任教于中学美术教育,也曾有幸聘为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课外辅导教师。曾有意对现在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可到了初中后却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我认为有如下因素。
1、学校外部因素,特别是家庭的误导,现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孩子教育上也舍得投资。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社会上双休日小孩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班的大有人在。可入学后则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也就放弃了画画。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因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大环境:认为画画是玩,是“不务正业”,只有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从而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县很多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村小,还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在上文化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同时加上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记得我曾见有一老师,只要上课,就摆一实物放在讲台上要求学生自己画,老师可也不作任何指导,教学生如何如何地画,只是叫学生画。同时,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美术课何来质量。这严重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二、转变理念,培养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作为老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其实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才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三、注重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灵活教学,提高能力(下转第35页)
(上接第36页)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同时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注重“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自己也要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