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听课、评课
【作者】 万春丽 任 勇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摘要】听课、评课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教法,更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听好课,评好课的必要前提。【关键词】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意识
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这句话是一位辽宁省知名特级教师讲的。听课、评课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教法,更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育思想。
因此,在日常的听课、评课中尽量做到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传授运动的知识与技术为中心。体育教师把学生掌握运动的技术看得很重,强调传授运动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苛求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教学上这只是重视了“经”的传授,却忽视了“人”的发展。现在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就是要立足于人的本性教育,教育学生着眼于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人格、智力、能力、非智力、个性等都得到和谐发展。由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我们知道,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衡发展。这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害学生的一生。学校是要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而不是像工厂生产月饼。所以听课、评课又要把教师的因材施教和个性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
铁的纪律、整齐划一,统一要求。这是当前现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一个模式,上课一种方法,考试一把尺子,评价一个标准。试图要把千姿百态、体能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出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就体育能力而言,学生身体成分存在着差异,同年级、同年龄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来的体征不一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时让你很难分出是同龄的孩子。教学中教师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动作和目标,显然不近人情。为此,,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思想不仅要看教师怎么“教”更要看学生怎么“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本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他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最高的艺术欣赏,而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听课评课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搞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二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这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掌握某项运动作用和意义。体育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尝试、自我体验,并对所学内容思考感悟的过程。也是学生既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由此看来,过程远比结果重要。重视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揭示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发生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技能,由增长了才干。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就是要树立起精讲精练、精讲巧练得意识。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基本有以下三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解示范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这是教师施,学生受。
2、以互动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参与学生中,有问有答。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进行练习。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三种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即使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由此,听课者在听课评课中就应注意分析考察授课者课堂信息交流方式,从而对课堂教学的优劣做出正确的判断。
六、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传统的教学关系称为双边关系,现代教学关系可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与提高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所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现在讲也是正确的。但是过去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更多的是控制和支配,如一节投掷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凡脱俗,使教法常教常新,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是不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这样看,就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各位都知道,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给各地、各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和选择余地。这就给我们教师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而是情景式、主题式、体验式,趣味化、游戏化、多元化教学成为教师多采用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了当今教学的方向。
教学创造性还应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