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讨论式教学

【作者】 苗万根

【机构】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师,饱读诗书之后不免想要倾囊与之,结果,“满堂灌”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标志,而教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所以,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题讨论式教学方面有一些探索和收获,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所谓课题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即课题)各抒己见,各展所能,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身也有着巨大的研讨开展空间,要进行课改,我们要做的最主要的就是转变思路,把教师的一部分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比如把自己分析的过程交由学生去讨论,去探究。

  一、小组的划分及分工

  “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要求班级内部划分成学习小组,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六个人一个小组,所以小组的划分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

  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我们需要进一步在小组内部作出调整和分工。依据“学生自由选择——引导学生反思——学生自主调整”这一模式,我引导学生选出了本组的两名“语文学科探究先锋”,尽量做到一男一女。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权去选择自己合作探究伙伴,他们合作的情绪就是积极和主动的,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漫长的语文学习过程来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考虑到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进行,探究的课题越来越广,工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琐碎,我又对小组分工提出了以下要求:

  1、要求小组活动分工要细致、明确。

  小组开展活动的各个环节如调查、采访、拍照、设计、记录、搜集、整理、演示等各个工作都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组内的每个成员在一个主题活动中都要有自己的具体任务和分工,而这些尽量依据个人特长在“课题计划书”中明确出来。

  2、采用课题总结展示人员“轮换制”。

  当一个课题活动进入到总结阶段,进行总结时,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站上讲台,并推选一位同学担任“发言人”。基于经验,绝大多数小组每次的“主角”都是一个人,其他同学永远都是“配角”。而这样的情况却很难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于是,在和同学们交流协商的基础上,我要求每个小组的每个主题活动的“发言人”不可以固定不变,而是必须要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否则总体成果评价不能评“优”。之后,经过小组成员内部的交流学习和一定时间的努力实践下,很多小组由原来只有一位同学“能言会道”多数同学“随声附和”到后来的大多数同学“百家争鸣”,同学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被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被一点点挖掘出来,综合表达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3、利用“小组成员成长档案”关注每位组员的成长

  为跟踪学生在小组内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在小组成立之初,我给每一个小组都发放了“小组成员成长档案”,指导组长组织好组员对本小组在以后开展主题活动的一些环节作出及时的记录。比如课堂发言次数、古文诗词背诵情况等等。我会经常了解各小组“成长记录档案”的记录情况,关注小组成员在这个小组中的发展和进步,并及时发现活动的“旁观者”,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二、讨论课题的设计和进行

  依照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顺序,既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研习意识,又注意培养严谨专业的探究精神。学生积极地查找资料对诗歌进行理解鉴赏,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朗诵音频、视频资料进行模仿学习,课堂上认真讨论探究诗歌的意蕴。连语文的早读课也出现了喜人的景象,书声琅琅,让人振奋。

  为将课题讨论式教学的课堂进一步拓展扩张,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个中心课题“**市广告招牌错别字的调查”,让学生利用周末假期,走上街头,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错别字,一段时间以后汇总整理,放在课堂上讨论,分析病因,探究改进的方法,最后集中展示。

  除了这些相对大型的课题之外,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小课题,需要语文教师靠自己的能力去发掘。比如我们在讲《桃花源记》时,设计了一个小问题“你心中的桃花源?”,课堂一下子变成辩论会,同学们向往的生活展开讨论,效果喜人。

  三、教师的点评与指导

  尽管课题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首先是做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分工,因为有以前的经验,所以第一步我们走好了,后面的很多麻烦就好处理多了。其次积极地为同学们提供相关的书籍资料和其他工具,如电脑等。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同学们研讨成果的指导和肯定,我不定时地与“语文学科探究先锋”交流,查看“小组成员成长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的确,课题讨论的天职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借助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谦逊地表达主见、宽容他人的主张、尊重真理、敢于彻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无视语文课堂讨论这种珍贵的教育功能和人格形成功能,就是放弃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底蕴。所以,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我越来越感觉责任重大,同时也真心希望用我的努力托起学生人文精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