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作者】 宋永锋
【机构】 山东省邹平县长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语文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大舞台,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如何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在教师的仪态中融入美
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共产主义教育的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一个鲜活的、携带着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示范者、敬爱者,甚至是权威者,因此老师的形象首先应该渗透着美,焕发着美。仪表、体态都应该是美的,具有美的感染力。然而,这种仪态并不是刻意装点的,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热爱,对崇高美的境界追求的一个综合反映,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所谓“风格即其人”。例如: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来调整选择自己的着装、打扮,气氛庄严的,可打扮得端庄而严肃一些;气氛轻松的,可选择活泼一点;气氛热闹的,可打扮得俏丽一些……教师的表情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或情境,或激越,或沉重,或高昂,或微笑……让学生看着老师亲切的模样,听着老师优美的语言,感受着老师美好的情感,从中获得一种鲜明的亲和的美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在教学语言中融入美
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感染力会使学生回味不穷。美的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表现出来呢?
一是音量、音速艺术。教学语言的音量应有大小强弱、轻重缓急的变化。一般说来,突出重点内容,或达到教学高潮时,应提高音量,非重点内容,则用“和风吹拂”式的讲授。音速一般以中速为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控制语言节奏,有时急促高亢,有时轻柔和缓,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凝重深沉……语言的节奏,情感的变化,会使课堂教学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时而积大江波澜,气势恢弘;时而如潺潺山泉,柔静恬美。它不仅使教学的内容,而且使教学的过程也都焕发出审美的魅力。
二是停顿艺术。教学语言还要有适当的停顿。在教学环节的转换处,关键处,论点问题讲完时,应略加停顿。这样,教者可得到间歇,学者也能得到回味、想象、思考的机会,并使教学语言焕发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效应。
三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它和美学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审美的门户是感知,而语言是和人的感知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当然也就与美学紧密相连。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最主要手段,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形象性来实现的。教师可运用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充分发挥语言的形象功能,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调动学生直觉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茶花赋》这一课时,精妙选用“水乳交融”、“新生一代鲜红的脸”、“拨亮一盏灯,使满堂生辉”、“金线串起散落的珠子”等多种事物作为喻体,明理喻事,极大增强了语言的直感性,形象性,使学生牢固地把握住课文的艺术特色及深刻寓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美
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们本身包含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等,这为学生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审美源泉。教师要细心钻研探究,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在精神美,创造性地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图画,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传情播情。如常用引起悬念,展现意境等方法,创设“先声夺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审美情境,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格调。如讲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咏春天的诗句,于是学生先后吟出了“两个黄鹏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著名诗句。这样,就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并激起了学生的爱春之情。接着又进一步诱导: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这时,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开启,他们带着对春的回忆、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深厚兴趣,进入课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
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启示、示范和情感的熏陶,培养他通过语言文字而幻想出完美的形象、接近教材旨意的能力。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具有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例如,读唐代“诗圣”杜甫的诗《石壕吏》时,就其韵调的多变与跌宕,感受到命运的多变与人生的坎坷;读《春夜喜雨》耳边会依稀听到春风化雨的淅沥声,眼前仿佛出现“润物”、“花重”的动人形象,进而会抚摸到抒情主人公关心农村人家的诚挚心灵。这种“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下转第55页)(上接第56页)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的审美想象力。”是审美观的极致。
四、在教学手段上融入美
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着力再现教材之美。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角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美”不仅是属于艺术学科,同样属于语文学科。因为艺术是“直观”的,是“能观”的。
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抄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的活动中同时获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的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予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在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视觉感受,结合听觉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稍倾,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了漓江淙淙的流水声吗?”学生们在此柔美的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说话,只是轻轻地摇摇头,沉浸在漓江这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得到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进入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德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