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成海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双店乡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所在学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规模较小,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小学。自从学校2007年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后,通过近六年的教学实践运用,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明显进步,在运用实践中有些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

  一、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及其与物理教学中的联系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过程是以物理现象为研究基点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要依靠对物理现象的感知。由于农村学校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于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点

  1.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滑轮》时,把本课内容利用计算机制作成了多媒体,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课件中首先出场的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角:胖子和瘦子,接着胖子想用一个定滑轮提起一袋大米请瘦子帮他拉住绳子,而结果瘦子被绳子吊起的滑稽场面,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样样都精,都懂,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弥补教师自身的各种不足。一方面比如有的抽象或者是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知识点,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限制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使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因而学生上课时会提不起精神,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网上信息丰富而新颖,可以从网络及其他信息源中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师的提取、整合,得到最新最全面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从而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利于学生的学习。

  3、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农村学校受实验设备、器材、人员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能演示或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多媒体就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一方面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先前教育的影响,有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未经感性认识阶段而直接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使得抽象思维较弱的中学生难以认识这复杂的世界,造成了中学物理难教难学的被动局面。如果每个实验都去做,由于名方面的原因,一则器材不足,再则效果不理想,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其次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现象,一些物理实验由于其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想让学生观察清楚实验过程,教师只能一次次地重复实验的操作,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在关键的时候再以慢镜头的形式让实验过程缓慢地呈现于学生,例如: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时,多媒体动画可把它四个冲程用慢镜头模拟展示,有利于学生想象和分析。最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一些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之前往往再三叮嘱学生正确的操作,但是学生由于好奇,认识不到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的严重性,所以实验教学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地发生。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严重性。比如,电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不允许学生进行的操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让学生知道错误操作的危害性,采用电学实验虚拟实验室的虚拟实验模拟错误操作的后果:电表烧毁,电池很快发热而毁坏,实验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可能引起火灾或引发触电而造成财产和人身伤亡事件。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模拟错误操作的后果,使学生领会到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4、利用视频投影,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中可容纳包括文字、图表、实验动画、音效等多种信息,有效利用了各种学习资源,内容充实,形象丰富,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接受知识信息,快速反馈,创造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用电脑多媒体演示的话,只需将课前制作的资料显示出来就行,且可以通过各种控制器,使各种过程缓慢演示,反应慢的同学也可以反复看,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就很轻松。

  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不足

  1、演示取代了自主操作和互动。课堂操作、互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反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后,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为了省事,把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或教师演示的实验也只是下载一些教学软件来展示,也就是说,学生就不能亲自操作和观看教师的演示了,不能真正体会探究过程。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加之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探究、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这种“表演”剥夺了,学生缺少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了应有的思维与训练。因而,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到老师眼花缭乱的演示,而学生印象不深知之甚少。学习能力也就显然难以提高。

  2、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它既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教师拿着粉笔可以信手几笔,成画、成诗、结构严谨……学生看着老师秀美的文字,清晰的条理,往往表现得佩服无常。这本身就是一副师生互动的美妙画面。如今有了电脑和投影仪,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课件内容,忽略板书,甚至舍弃了板书,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是不科学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图画性赋予字形本身一定意义。汉字书写过程中充满了情景性,很传神,这是高科技所不能传达的。老师脑子里想什么,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才能同步表达出来,而电脑的节奏和人脑的节奏毕竟不一样。

  3、过分追求图片的精美,大容量、快节奏、灵活性较差。多媒体课件以其资料丰富,个别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有的却是纯粹为了点缀画面而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求得美化效果。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不停转动的画面,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机会。再则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软件,其执行的过程是不变的。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同,上课的反映就不同,多媒体课件肯定也不可能设计到课堂教学变化的各种情况,以及根据各种情况所做的各种变化。

  所以,虽然当前多媒体教学已形成热潮,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面效应。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不能一味以多媒体代之,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