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王雅丽 王 倩

【机构】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如果将其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孤立、片面地研究,将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在教学实际中推行。本文欲以高等数学和实用应用文写作的两门公共基础课为例,探索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理实一体”
【正文】 

  高职公共基础课担负着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自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来, 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引发了对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的热潮。众多专家指出了高职教育注重专业技能而轻视学生基础素质弊端。如徐国庆曾针对职业院校轻视文化课的现象指出:“任何一种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心智的开发就不成为一种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挖掘人的潜力,启发人的心智,形成人的智慧,如果教育被简单地扭曲成技能练习,那就与动物训练无异。”1专家们的呼吁得到了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师和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遇到层层阻力。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各类专业技能证书仍是入职的必要条件。并且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仅有三年,各专业均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基础课被认为与就业无关,可有可无而被大量削减。针对这些矛盾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探索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教学模式。

  一、合理制订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

  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职高专的基础课应注重其与高中、中专基础课的区别,体现高职特色突出职业教育内涵。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教育,提出了“4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2,这“4个学会”所指向的专业能力之外的基础素质应该是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的教育目标。

  根据四个学会及终身学习理念,我院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改革目标订为:让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学习主体;使学生成为终生学习者,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应的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改革原则为:着眼于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又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基础教学内容服务于专业,贴近专业,使教有所指,学有所用。

  二、建构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要发挥基础课的作用,必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我院围绕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据学生成长和规律,依托课程建设,积极寻求构建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教育教学新模式。最终形成了1224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模式。一个核心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两个路径为必修和选修;两个课堂是第一第二课堂;四类课程分别为思想道德类课程、科学文化类课程、身心素质类课程、基本能力训练类课程3。再由各系部与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选择模块进行自由组合,首先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构建模块式公共基础课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课专职教师按照专业方向和教学经验进行专业定向。将教师分成几个团队专门负责某些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以便将公共基础教学改革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 并且做到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为不同专业“量身订做”基础课教学计划。首先, 由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基础课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其次,基础部专职教师要参加个系部的专业调研,在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第一手资料之后,与各专业负责人和各系专业教师进行讨论, 并做出个性化、模块式的教学设计。

  经过改革,教学内容不是照搬现成的教科书,按照章节授课,而是根据专业需要自编教材。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我院参考全国示范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模块化教学,根据各专业需要设计课程内容:第一学期全院统一授课内容是一元微积分。第二学期针对不同专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开设不同的内容。具体为机械类专业开设多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机电类专业开复变和拉普拉斯变换、级数、微分方程;计算机类开设数值计算、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对于理论性强,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知识进行整合,即把一些偏难的推理与证明、复杂的运算、很少用上的知识给予删除。简化淡化定理、法则、公式系统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教学。对于定理、法则、公式来说,原则上是会正确运用即可。当需要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验证和直观的说明,以增加可信度,而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加以证明。

  另外加强实际应用部分的教学,如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周围的数学案例等,成为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三、改革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

  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下面以实用应用文写作为例,谈谈我院进行的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同样使用自编教材。根据不同专业对应用写作能力的共同需求讲授基本文种,针对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讲授专业文种。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以不同专业常用的应用文为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对财经类应用文进行训练;艺术设计类专业侧重进行广告文案方面的讲授,并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公文写作等,总之,按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时数。让学生感觉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成长之间的联系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果。

  应用文写作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写作成绩提高,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热情。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院的做法是积极开发“理实一体”的课程,把活动引入课堂。活动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和单项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职场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创业和公司运营过程中学习相关文种的写作,并用它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组。首先让每一组成员自己分配角色形成团队,并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公司最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在模拟公司成立、运营过程中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如:公司成立之后要进行招聘,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可以练习招聘启事、海报、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等文种;公司迎新活动可以让学生练习欢迎词和感谢词的写作;公司对产品进行宣传,可以开展广告文案的练习与竞赛;公司与公司之间可以练习经济合同、函等文种,并练习从文件的拟稿、审核、签发、发出以及签收、登记、启封、归档的全过程;在公司内部可以练习产品说明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请示、请假条等文种。总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写作能力,在课堂竞争中提升职业核心素质,在学写应用文的同时了解职业规范,在策划活动的同时进行创业教育。让课堂活跃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当然,在活动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讲和练,但讲要精讲,练习要勤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学。通过布置作业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写作,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而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讲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进步。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会引导考试的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期末考试过于程式化,弊端很大。一些心存侥幸的学生临阵磨枪突击考试,也照样能通过甚至取得很好的成绩。这种不正常的学习心态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也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考核方式必须与教学模式相适应,采取过程性考试,把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并把团队精神、表达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也作为考核的标准。

  注释:

  [1]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1,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2009.11重印)

  [3]具体内容参见拙文 基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河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3,130-132.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2009.11重印)

  2. 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1.

  3. 王雅丽 王倩,基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河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3.

  4.吴菊凤,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5.樊建科,试论高职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55-59.

  作者简介:王雅丽(1965-),女,辽宁黑山人,教授,学士,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与职业教育。王倩(1982-),女,河北抚宁县人,讲师,硕士,从事中文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文艺学。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职业教育科研课题《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以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例》(QZYY1201011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