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专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作者】 余建忠
【机构】 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分析我们以往的中专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培养,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论证历史学科中涉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中专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教育等。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热爱集体、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教育,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教育,组尊自爱、知错改过教育,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教育,遵纪守法、维护公德教育等。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包括:崇高理想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意志与毅力的教育等。
德育同时又是一项社会活动,它包括到的知识、情感、新年、意志和行为习惯教育,也就是通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内化作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德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所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历史知识是德育的来源。
德育体系中的道德来源于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整体的德育中包含道德情感、意志及道德知识教育。包含道德诸要素的整体性到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历史和现实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我们现行的道德规范绝大部分是历史上人们制定、推行,并经长期检验确为符合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并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习惯而积淀下来的优良道德规范。其中许多准则、规范实际上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如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大公无私等。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规范,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如封建社会为维护其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极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这是应予以否定和评判。但这仅作为道德内容社会性的一个方面。道德内容的社会性,不仅包括历史性、阶级性,也包括全人类的普遍性。换句话说,就是既包含历史的、阶级的差异,也包含人类社会道德的共同点。从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等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优秀品德铸成了人类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基础上,才使其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人类社会道德历史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继承性为中学历史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其次,历史知识是德育的内涵与载体。
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认为、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历史知识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中国历史上,关天培、邓世昌、黄继光等勇赴国难、守国土、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李大钊、吉鸿昌等严守纪律、威武不屈、慷慨成仁的革命精神:马本斋率众抗日、拒寇诱降,其母支持亲子抗日,绝食而死的感人事迹,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
正由于历史知识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所以历史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1.促进中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知识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历史知识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人们吸取之,认识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只随波逐流,那么人的一生只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暂的年华,很快付诸东流,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古代人的人生观。尽管这种人生价值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相比,在境界上有一定差距,但这种思想境界,已是十分高尚的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正得益于历史的启迪。
2.激励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穿凿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文明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先人懂得在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增强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拂尘揽史,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拓宽学生历史认识空间,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一个不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来自于自己的经历,见闻;一个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出了来自自己的经历,见闻外,也从人类几千年历史中吸取经验”,这就是历史空间。“历史空间大的人,对中国历史了解透彻,就像与黄帝,尧,舜,禹同年生,一直活到现在,几千年兴亡多少事,一切都在掌握中”。课件,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总结人生经验,把握自己的人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孙中山,毛泽东,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及思想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从小就胸怀大志,为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而孜孜不倦地追求,所以他们才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历史是过去的事,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学习历史,可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活动,道德精神“激活”,传承“过去”而进行道德创新。诸如,我们可从陈独秀开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活动中,去传承并充实“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毛泽东创立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体系,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举中,去传承并充实“思想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力图改革中去传承并充实“大胆变法,改革创新”的精神等。这些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发掘与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就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亲和力,容易将上述行为规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强化,有赖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实践中的辛勤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