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

【作者】 李秋柒

【机构】 云南省水富县第一中学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实践精神,使学生能够学到终生受用的能力和知识,为深化教育改革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探究能力
【正文】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的形式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小组或者个人的探讨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

  一、鼓励探究精神,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新教材的课程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升华为创造能力。首先,要鼓励创新。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就能极大地挖掘这种潜能。其次,要鼓励大胆质疑。探究来自问题,问题源于质疑。初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这个时候,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支持。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这一内容时,通过对人体消化管示意图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胃,因为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结构;有的认为是小肠,因为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还有的认为是大肠。针对这些猜测,教师应予鼓励,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并对这些猜测逐一解析,让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之花不断开放。

  二、精心选择探究性教学的内容

  新课标下课内和课外有很多探究活动,教师应积极思考,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比较乐于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形成积极获取知识、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动力来自于兴趣,这是学生积极进行探究的必要条件。所以,所选择的探究课题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其次,还应注意探究内容的确立要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物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也包括利用生物学的知识去探索生活实践当中所遇到的社会热点、生物问题等。因此探究情境的创设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当中逐步呈现学生所不熟悉的问题,把呆板枯燥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有趣生动的教育形态。

  三、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学科,教师也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探究。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同时提供多种材料供学生选择,有的同学选择扶桑的叶片进行实验,效果也很明显。进而学生就会提出:还可以用哪些植物的叶片取代天竺葵?教师要及时关注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想到设置对照实验进行探究。这样通过探究,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除了天竺葵外,只要是生长旺盛、绿而薄的叶片用于实验,现象都很明显,染色和脱色时间又短,便于控制实验时间。通过实验,学生感受到了思维劳动的成功和欢乐,探究的热情会大增。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绿叶不能脱色的现象,什么原因?这时可以请他起来叙述一下他的的实验步骤,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他错把绿叶放在了热水中加热而不是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这样他的错误操作又为我们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说明了叶绿素能溶入沸腾的酒精中,而不能溶于热水中,无形中会加深全班学生的记忆。此外,在探究实验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关注,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学生实验失败的现象,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探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

  四、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生物学知识的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探究不同环境下空气的湿度”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有效开展第二课堂,辅之以课外实验探究,既可克服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具体、更直观,也更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生物探究性教学,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采集并制作标本,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录像、光盘,上网搜集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所学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种植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有计划地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的思维由“封闭”变为“开放”,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科学的探究活动是生物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及培养时间和创新精神。作为老师应把握教材,深入钻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推进课改,用广博的生物学知识引领学生在生物学这片天空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