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变得生动有趣
【作者】 杨照光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云山中学
【摘要】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用时不能太多,几分钟足矣,所占地位却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一堂好的数学课要从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使其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激起学生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新课导入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关键词】温故知新导入法;循序渐进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由于数学学科相对较为枯燥,因而良好的、贴进学生生活的新课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但其导入时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所授知识的特点来进行选择,要学会灵活运用,绝不可生搬硬套。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实践,简单介绍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我最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导入时,我先出示了几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法则及计算方法。然后我把题中的乘号改为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运算侓。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时我便引出课题: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于是,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又例如:在教学“矩形的性质”的导入时,我先提出: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生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生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我在学生口述的同时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然后给出课题: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它和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好观察和思考,这两种图形有何区别。
二、循序渐进导入
有时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了引新概念的必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新概念,使之成为学生的自然需求,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更强了。讲“最简二次根式”时,可设计如下:1)在黑板上写上:计算■×■问:这道题有哪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2)再计算2×■÷■,请问这道能有哪几种方法计算?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请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3)如果根号■=1.414,求■和根号■,如何计算?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那么二次根式化简的侧重是什么?什么时候二次根式是最简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三、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伊始,教师应巧妙导入,营造出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就能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创设新情境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以贴近生产生活的事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水到渠成地理解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心创设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棵树,一棵高8米,另一棵高2米,两棵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多少米的路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他们便会张开理想的翅膀,翱翔到探求知识的海洋中去。
总之,一堂课的导入犹如一座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偏离主题,而应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教师钻研教材,二要靠教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羽春.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
[2]谢美珠.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微[J].2011(9).
[3]沈祥琼.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视角[J].新课程导学.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