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也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 丁良杰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第二中学
【摘要】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赏析文章,大都重在对诗歌写景状物、表达技巧方面的介绍而忽视了对该诗情感的分析。然而,写景毕竟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写作技巧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完整把握了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诗。【关键词】诗歌;情景交融;和谐;情景相对立;相反衬
文学的最纯正的趣味是诗的趣味,“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而读诗应当包括欣赏、分析。通过欣赏,才会为作品感动,获得某种感受、享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分析,才能明白是什么感染了自己,从而明白什么是诗。
然而,欣赏、分析诗,又谈何容易!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历来脍炙人口。这首《绝句》,无论是鲜明生动的写景,还是和谐匀称的音韵,工整的对仗,都堪称典范。现在选入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给十来岁的孩子们读。这对孩子们的文学趣味的养成,自当有益无害。按儿童的接受能力,能懂多少是多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但老师就不同了,老师要钻得深入,才能讲得透彻;要了解得全面,才能确定取舍。
这些年来,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这首诗,免不了要去查阅一些相关的鉴赏文字。然而,我所见过的剖析文字,大都只在诗歌的写景状物和表达技巧方面做文章,却忽视了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分析、鉴赏诗歌,着力去分析它的形式特点、表达技巧,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这些手法的运用,难道都是为写景物而写景物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房开江《唐人绝句五百首》中说:“全诗有声有色,高低远近的景物兼呈并至,境界何等优美!四句皆对,毫无造作之迹。”但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不提一字。马汉彦在《唐宋绝句选析》里说:“在这明媚秀丽、生机勃勃的春景描绘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黄丙明说:“从这幅优美开阔的景物画面,我们可以体会到经过辛苦流离以后定居下来的杜甫的一种平静喜悦的心情。”(《古代诗歌选》)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也认为,“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即便是周啸天先生专为《唐诗鉴赏辞典》所写的鉴赏文章,对于本诗的思想感情,也仅以“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以及“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等了了数语作为归纳总结,而并未作深入详细的分析。
以上各家观点,有同有异,也都言之有理,但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都不甚详尽深入,并且我认为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觉得我们探讨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诗的后两句入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即西山,又名雪岭,位于成都之西,冬夏积雪。杜甫的诗歌里曾多次提到过它:“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登楼》)“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此外还有五言律诗《西山三首》等。为什么杜甫对西山这么关注?苏注引钱《笺》云:“广德元年,吐蕃陷松、维、保三城及雪山新筑二城,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从这些诗中,正表现了诗人“有感于朝事边防”的“忧国之怀”。除此之外,他还有思乡之念。《野望》在“西山”“南浦”两句之后,直抒胸臆:“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人望西山而伤国事,因江桥而思故乡。以此作为参照,对这首《绝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
诗人临窗眺望“西山白雪四时不消”,而海内风尘、战祸频仍,心里“不堪人事日萧条”。“千秋雪”极言其长久不变,正用来反衬世事的瞬息万变,人民的不得安宁,诗人情绪的不能平静。于是目光所关注,心意所向往,就在于门外停泊着的“万里往东吴的船”了。“万里船”正寄托着诗人万里怀归的愿望。《野望》的“万里桥”两句与本诗的“万里船”两句,内容和形式都大体相同。只不过前者是紧接着把内心的感慨直接说了出来,而后者仅仅用“千秋雪”“万里船”来暗示罢了。可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在于言外。回头再看“黄鹂”“白鹭”两句。如果单就物象而言,这两句的确写出了鲜明生动的景物,真可说是秀丽而生机勃勃的。但是,诗中描绘的图景和诗的意境,虽有密切联系,却不完全是一回事。图景是线条、色彩、音响等组成的物象和人象,意境是诗人的感情、情绪与图景的渗合,也就是情与景的结合、交融。在诗词中,情与景大都是一致的、和谐的;但也有情景相对立、相反衬的例外。例如《诗经?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这首诗就是通过对物的赞美,羡慕,来表达人的伤感的,大有人不如物之意。而杜甫的这首绝句,写黄鹂的欢快鸣唱,白鹭的自由翱翔,也正是为了反衬自己内心深处那国破家亡的悲哀,万里客居的抑郁,有家归不得的愁苦。我想,这样来解说杜甫的这首《绝句》,也还是能言之成理,备为一说的。
参考书目:
《古代诗歌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唐人绝句五百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唐宋绝句选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作者简介:丁良杰,男,1965年1月生,贵州省赫章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