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初中生物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 班开菊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龙里民族完全中学

【摘要】生物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其综合性为主要内容,实践性是有效的途径,过程性是评价目标,合作性是方式,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而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入手的,要想最近生物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生;观察能力
【正文】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中生物处于生物教学的一个起步阶段,所学知识都比较简单,初中生物的教学应该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应该把“结论式”变为“探索式”。在课堂上把实验、观察、思维结合起来,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以观察为主线的一门学科,那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观察的要性,我们为什么要观察,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深入、正确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初中生物主要是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现象或者事物进行了解,而观察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发现这些现象,再结合书本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理解这些现象。但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认知形成阶段,很多方法都不知道如何运用,所以这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事物或者现象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观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指出那些事正确的,那些又是不科学的,这样在无形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学生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学习生活中都会留心并且仔细观察,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没章节都有观察、思考、讨论、阅读、思考,在以前的传统式教授中,这是非常不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版块儿,大家都认为这是无用版块儿。其实这正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能力的好渠道。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如果大家都组织在一起,共同讨论,那么这样的效果绝对是非常好的,得出的观点不仅多而且正确率高。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是初中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要求学生观察时,需要启迪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讲解“根对水分的吸收”,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把萝卜条分别放在盐水和清水中,然后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观察,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那一系列自然现象,例如用盐腌黄瓜,黄瓜会缩小变软,把腌了的菜放在清水中则会变硬等等现象,运用生活中这一系列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还会加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兴趣提高了,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了。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去观察事物,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通过不断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1、观察要有明确目的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去观察,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而且观察本身就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在观察中能够快速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是什么。观察的目的明确了,被观察对象就完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大脑中;如果观察对象不确定,模糊不清,那么学生的观察就是做无用功,毫无所得,这样的观察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指导学生,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计划行动起来,做到有条有序。

  2、观察要有科学的态度

  观察是将我们眼睛所见的现象,用我们的大脑进行分析、理解,那么必须要将就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学生在观察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是将自己观察到的真实情况作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式经不起推敲或者是没有用的结论。

  3、观察要精细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在观察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仔细,需找“蛛丝马迹”,况且生物实验中观察的现象都是非常细小的,很多观察我们都需要借助显微镜。因此,观察一定要精细。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发展

  观察和思维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直觉过程。在组织学生观察时,一定要启迪学生思考,尝试着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一系列现象,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讲授胚芽、胚胎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些发芽的小种子,课堂上发给学生,然后慢慢剥开那一层“外衣”,分析什么是胚胎,什么是胚芽,胚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是形成的。在此之后学生遇到其他种子,就能快速的分辨出什么是胚芽、胚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和发展的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组织观察活动时,都应该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敏感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