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

【作者】 陈 娟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双河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等语文教育理念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们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更期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造欲。这些实践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有效尝试。但仅仅做到这两方面还不够,因为支撑语文课堂的要素有三: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任何抛开教材或者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只是一种急于求成、有名无实的“无土栽培”而已。

  笔者听过一堂示范课,教学内容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可以说这篇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精妙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而倍受推崇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甚广,当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它,是一篇经典教材。为了上出新意,执教老师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精心“包装”,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演讲、竞赛、讨论、唱歌、辩论、演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结果当然是获得了“一致好评”,不少人认为这堂课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的理念,特别对几个“脱离了课堂内容”的讨论题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题目设计新颖,学生反映强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作为入道未深、见识浅陋的新手,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不免留下一些疑惑。其实见得多了,也就不难发现,这些讨论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效果很差。讨论在形式上也显得呆板单一,时间短了,讨论不清楚,时间长了,课堂时间又不够。加上引导不善,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流于肤浅。还有的课堂,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不定内容,不定规范,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结果失去控制,使课堂陷入混乱。为什么我们善意的初衷却无法在实际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呢?经过冷静地思索,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当前的人性化语文教学理念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

  人文主义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本来是针对中世纪神学专制对人民思想的禁锢、情感的压抑和对真理的扼杀而提出的倡导个性自由,宏扬个性解放的口号,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颂扬人性,提倡人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概括地说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学生,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个性独特的“这一个”,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混淆了两者的内涵,将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的抽象概念等同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将语文素养的外延无限扩展,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殊不知,这种无限化的实质就是取消语文教育。正是因为很多人忽略这一点基本常识,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不像语文课的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整堂课热闹非凡,从天文到地理,从音乐到舞蹈,从历史到社会,从数学到爱情,就是惟独不见了语文。失去了“语文味”的课堂还是我们追寻的境界吗?

  二、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理念的践行形式大于内容

  其实,人性化语文教学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了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它也不是什么泊来品,传统语文教学中早就有深刻的论述。孔子就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标,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的典范吗?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天天都在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一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丢了,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其实不过是老师挖了一个接一个的“陷阱”让学生往下跳;说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大纲要求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在考试和检查的重压下,又何曾真正有过师生平等?结果是,上头来检查了,外面来参观了,赶紧炮制两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讨得一片赞誉。检查一走,马上恢复“题海战术”,重开“一言堂”,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越来越厌倦这种“表演秀”,进而对语文课彻底失去兴趣。这些形形色色的示范课,究竟有多少示范的价值,暂时不去考证,仅从它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表面来看,就已经暴露出了潜在的危机,人性化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

  三、对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冷落应运而生的,当人们发现科学知识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困惑的时候,于是提出了人性化教学的理念。当前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冲击下,语文教育的目标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其实,“语文教育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听说读写的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交往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切切实实地进行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派别林立,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困难,所以语文教师切不可盲目跟风,教学理念的选择必须经过理性地思考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再创造地运用。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原则就是:只有更适合的,而没有都适合的。语文教学对象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神韵和灵性,让人性的光辉照亮语文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