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体会
【作者】 罗 旭
【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平二小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让学生的朗读成了“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在朗读训练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意识。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有范读、齐读、领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想象朗读等。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在朗读训练中能充分抓好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不但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而且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也必将真切、深刻。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我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总结出狼和小羊的个性,体会到狼的狡猾、凶残、蛮不讲理;小羊的善良、软弱、楚楚可怜。然后让学生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如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接着利用教师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让学生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把角色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但能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而且学生因角色的转变与对话的不同,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的自信心。
二、示范朗读,注重语感。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重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都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我在教学《长城和运河》这篇诗歌时,先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城和运河,再让学生体会全诗呕歌的是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为突出这一特点,我亲自示范朗读,特别是诗歌的高潮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我读得抑扬顿挫,学生很快进入我创设的情境。
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主要抓晨读和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四、诗歌教学中的朗读。
1.欣赏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2.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五、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变换形式,常读常新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可以这么说,朗读教学抓好了,语文教学就成功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