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文化解读

【作者】 唐廷君

【机构】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是一本经典的儿童小说,它也是马克•吐温对他所身处的社会的一种文化解读。它包含了作者对种族问题、对社会变化等诸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对探求一幕幕儿童情趣生活片段后面所暗含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邃认识和独到见解。
【关键词】文化解读;篱笆墙;双重性;分水岭
【正文】 

  任何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者都会对小说里一幕一幕充满儿童情趣的生活描写印象深刻。这些生活情景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我们的童年,让我们能重温孩提时代那些欢快无忧的岁月。每每读到这些,我们不得不承认《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经典的儿童小说,不得不感谢作者带给了我们在书本里重新享受童年的机会。不过《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小说,作者将小说的时代背景置身于他所成长的年代——一个复杂多变的岁月。所以小说里不仅仅只有欢快的,无忧的儿童生活,还有作者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本文将从文化角度,解读这些存在于儿童情趣生活幕后的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烙印的社会现象和群众心理。

  小说中最经典的描写,莫过于汤姆被罚粉刷篱笆墙那一幕了。这一幕的描写不仅充满了儿童情趣,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粉刷过的篱笆墙不仅具有把庭院围起来的功能,它还起着家庭或社会行为准则与个人自由间分水岭的作用。从象征意义上说,这道篱笆墙标志着美国小镇的安全和秩序,即使这样的小镇也有其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韦恩·菲尔兹所说:“汤姆·索亚在晚上所做的历险行为是依托圣彼得堡小镇上的篱笆墙而进行的。对汤姆而言,当他翻过篱笆墙后,他就把俗世社会甩在了身后,从而他也摆脱了一切俗世力量的束缚,这样他自己也就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束缚与羁绊的世界,他也可以开始想像他过着海盗般的生活或者可以做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同样重要的是汤姆从篱笆墙外的回归,这表明他回归秩序,并臣服于家长和文明的权威。这样篱笆墙就成了一个汤姆“逃离社会”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是一个他开始历险所必须跨越的分界线。没有篱笆墙,这里就没有一个恰当的障碍供孩子们开始他们的历险,也没有孩子们结束历险后回归的安全界线。” 

  这样每次当汤姆翻越篱笆墙逃离他的家时,他实际上是逃离了家庭教化和社会束缚从而开始他那“无拘无束”的海盗生活或者在丛林中玩他们的孩子游戏;不过一旦他翻越篱笆墙回归家庭,就如他重新回到社会现实,妥协于家庭教化,屈服于社会约束。.因此在此意义上篱笆墙也算得上是美妙浪漫世界和真实现实社会的分界线。

  在辞典中粉刷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用白色的灰浆敷于物体上使其呈现出干净的外表。但这个词本身也可以用其引申义。这时它表示“粉饰”、“掩饰”等含义。在小说中随着篱笆墙被粉刷一新,小说中一些重要的东西如种族问题,文化冲突以及圣彼得堡小镇上的其他黑暗的一面也随之被掩盖。在粉刷篱笆墙的这一情节,读者很容易漏掉汤姆的缺点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双重性。他的行为最初表现出来的动机毫无疑问是吸引人的,纯粹是出于孩子的好玩和对“自由的渴求”,是不想受困于“粉刷长达三十码的篱笆墙而又毫无收获的劳作之苦”所蓬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汤姆在整个小说中都被帖上了玩乐追逐者的标签:贯穿小说始终的是他一直烦于家庭的教化和社会的束缚而对于夏日的野外始终充满了向往。在粉刷篱笆墙的情节里,汤姆此时虽然已身处屋外,但他却是因受到波莉姨妈的惩罚置身于此:他不得不受制于劳作之苦。而此时在村庄不远处静静地横卧着卡的夫山,对于汤姆来说那是一个梦幻般的,充满诱惑的地方。“当所有的孩子都在嬉戏着享受着假期的乐趣时,他不得不受困于他的劳作,而劳作正是他所痛恨的东西,胜过恨其他任何东西”,而此时的他尤其觉得那象征自由的野外是格外地充满诱惑。

  读到此,读者肯定能有感于汤姆内心的焦躁感,体会他对属于孩子们那种嬉戏游乐的激情和投入。每次他总是设法“翻过篱笆墙以逃脱惩罚和羁束”,不过这次他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眼中的劳苦之事转变成其他孩子眼中的一种娱乐。这原本象征性地将社会的约束和历险和烂漫的自由分隔开来的篱笆墙,同时也是两种价值重叠的地方,经汤姆这一“滑头”,这两者间的差异被微妙地消融了。劳作之苦和娱乐之喜这对矛盾的事物在这里得到了统一。正如书中的叙述者在说到汤姆剥削别时人所采用的原则时所说的那样:“劳作包含的是一个人必须要做的事而玩耍不包含任何被迫的成分。”即只要不让人觉得是被迫地在劳作,劳作就会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在此汤姆的做法揭示了劳作和玩耍间的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写作此书时人们对两者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对他们的分析,读者即能领悟到现代社会约束对人们生活的冲击也能感受到汤姆·索亚,这个原本应该对资本主义制度持排斥态度的人,也深受其影响。

  在作者写作此书时,社会文化所接受的玩乐和劳作间的关系就如孩子和成人间的差距一样是泾渭分明的,这种认识事实上已经成为小说的社会背景所处的美国内战前的那个社会的一种公认的价值取向。Michael Oriard 在回顾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以追寻美国初期社会结构时表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们很不乐意地意识到‘是休闲而不是劳作给予大家最大限度的满足感’。”他还表明随着19世纪前行,人们的劳动欲望是怎样受制于工业秩序的。Michael Oriard 通过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核心中存在劳动和玩乐的二元性”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是玩乐同时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反面即在美国镀金时代社会对劳动型人员的渴求向我们表明了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儿童读物中这样的文化张力是怎样得以体现和掩饰起来的。小说在称颂劳动和娱乐都是理想生活的一半时,消除了劳作和娱乐间的差异。这就为创作一系列的理想人物留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他们具有各种欲望和幻想,但却不会危及到人们对劳动的忠诚。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这种工作加娱乐的模式被复杂化了。小说远不止是一本关于调皮小男孩的书。不仅这样作者通过赋予汤姆一些商务实践似乎为童年时代提供了又一种选择或逃避。在粉刷篱笆墙那一节,当玩耍和劳作重叠时,作者事实上是为工作和娱乐的对立提供了种部分解决的方法,这也表明汤姆在小说中的代表性具有双重性。他的身上兼有“孩子身上的自由精神”和“资本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在整部小说中他不仅被怀旧式地同历险、幻想和逃离有规有距的成人世界联系在一起,他同时还被描述成一位企业家,一名新兴的生意人,最后他还被赋予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大笔财富,这显然表明社会对他及他的成功的完全接受。不过汤姆身上所代表的劳动和娱乐的差异同Oriard所揭示的并不样,因为汤姆同时具有玩皮男孩和学徒生意人的双重身份。其次马克·吐温似乎想通过对汤姆发财方式的描述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牺牲掉的价值观,来对资本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批判。即使同小说同被掩盖了的劳动有关的价值观出现了矛盾的现象,马克·吐温却有他自己的方法来掩饰他们。作者巧妙地把对商业价值的批判以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工作和娱乐间的混淆状态很大程度上压制了马克·吐温个人的评论倾向。小说怀旧式的语气也极大地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作者的个人倾向性方面转移了过来。还有就是在小说中汤姆极具吸引力的形象还有常常是英雄般的表现极大地弱化了小说作者个人倾向。如果要揭示汤姆的形象和他的表现所具有的代表性的矛盾性,读者就得从小说中被掩饰的文化张力开始探求。就汤姆的行为而言,他们所具有的双重性自始自终贯穿于整部小说。

  可见小说中篱笆墙不仅仅具有其现实世界的功能,它还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的功能。它是秩序和自由、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而汤姆把粉刷篱笆墙的劳作和享乐统一在一起,更是体现出了当时社会对劳动和休闲的一种社会价值观。

  要说篱笆墙具有明显的文化价值功能的话,那么对杀人犯白人和印第安人混合血统的乔的描述就具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了。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发展史,可以算的上一部白人同印第安人之间的血腥冲突史。印第安人一直以来在白人社会是不被接受的种族,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社会心理层面,印第安人都是以野蛮、嗜血和残忍的现象根植于人们的心里。即使在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斗士的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里,作为具有半印第安血统的乔,也逃不出这一社会成见。首先,当乔在墓地里向年轻医生鲁滨逊报复时,他对他所受到的屈辱的述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印第安人甚至是半印第安血统人的基本态度。他们就是一群怪诞的,嗜血的,残暴的野蛮人。因而他们是普遍受排挤的,被提防的,更不用说具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所以乔身处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里,他只能是牺牲品。只不过他用自己的方式在向这个不公的社会抗议。他在将自己对鲁滨逊医生父亲的仇恨报复在鲁滨逊身上时,所说的“”我身体里流淌的印第安血液不会没有用处的更是进一步确认了他的报复行为是由其印第安人的血统决定了的。由此可见,从印第安混血儿乔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马克·吐温时代整个社会层面的普遍的种族歧视现实。

  参考文献:

  1 Vallin, Marlene Boyd. Mark Twain: Protagonist for the Popular Culture.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2.

  2 Twain, Mark.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Hartford: American Publishing Company, 1876.

  3 Tracy, Robert. Myth and Reality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Southern Review, 4 (Spring 1968), 530541.

  4 Harris, Susan K.. Mark Twains Escape From Time. Columbia& Lond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82.

  5Harry John Brown Injun Joe's ghost:?the Indian mixed-blood in American writing: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4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