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建议

【作者】 祁凯军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庞家镇中心学校

【摘要】根据现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资源,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品德教育;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实施策略
【正文】 

  一、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必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1、学校重视不足。

  很多农村小学由于自身实际情况,没有能力安排专业教师,大多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学校只是负责把课程安排上总课表,负责把课程分给教师,至于教学情况如何没有得到重视,各个学校的重点都是放在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上,因为这些才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

  2、教学开展情况

  首先有很多老师农村小学品德教师基本都要代一门主科,家长、社会和学校乃至教师本人都认为教好主科才是最重要的。要想在学校立于不败之地依靠主科成绩。品德教学成果难以评判,即使教的好,对教师自身也没多大的帮助,评优、晋级不能优先。既然这样,与其花时间钻研品德教学,倒不如一门心思教学好语文、数学,结果导致大部分的品德课变成了语文、数学的训练课、巩固提高课。因为这些才是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标准”。

  3、家长认识误区

  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很少在意和发展孩子品德修养。很多学前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关心,经常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好孩子”,要有礼貌、讲文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上没有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品德成长,对孩子的诚实,对孩子的礼貌用语,对孩子关心他人不会十分关注。一般家长随口就是:作业写好了吗?拿给我看看!或者是最近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是呀!考高中、考大学谁管你的品德素养和修养?最多是翻翻档案里的班主任寄语。最后还不是以成绩为标准?

  综上所述,制约农村小学品德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认识,改变传统的眼光,整合教学资源,农村小学品德教学才能走出沼泽地,重见艳阳天。

  三、有效推进品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担子重,因此,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学只停留在备课本上,很多实际教学时间则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怎样改变当前这一局势,切实推进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的开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谋出路:

  (一)、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

  1、加强硬件资源的配备。

  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等音像资源。有关的政府机构也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校外教学活动场所安排等方面做出统筹协调、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图书室、实践活动基地等。

  2、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品德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品德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涵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品德。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品德的指导。如在教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很快理解了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掌握了各种运输方式所需要的设施,以及拉动了周边的其他行业。了解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运输方式,懂得了运输业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3、加强品德教育管理。

  首先学校应努力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任教,或是安排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因为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有宽阔的知识面,涉及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知识。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引导作用。其次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校的阵地作用,开展品德课程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收获,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最后,学校应加强家校联系,统一思想,共同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念。

  (二)、立足生活,转变教学形式。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应根据自身条件,扎实开展品德教学工作。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这一课时,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走访调查、查阅图书、上网浏览等方式,制作成家乡的旅游手册,家乡的光荣榜。让他们在了解家乡人和事的同时,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了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家乡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努力,从而引发他们将来也能为家乡发展做什么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与启发。

  (三)、充实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建立评价机制。

  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其次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以单一的成绩作为标准,应综合班级学生的习惯养成,交往沟通能力,班级学习氛围,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丰富其生活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的研究》

  3、《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4、《小学德育》,20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