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强化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唐 山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第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看,以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将在二十一世纪处于主导地位,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能否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传统教育的模式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重学生的知识记忆轻学生的动手实践,考试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很大的束缚。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具有创新能力,那将来就无法满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培养创新思想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老师讲课时,也可能有的学生把老师的话题打断,或扯得很远。但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对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第四、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

  “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使教学内容固定单一,教学手段呆板,教学的民主氛围受到压抑,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合理定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一切都被教师越俎代庖,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能力培养,由此造成了在能力素质上“发育不良”的严重后果。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在生物教学中,要大胆地运用讨论、探索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融洽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主分析、综合、研讨、发现和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创新等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而有趣地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强化,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第五、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辩证思维强调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分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时,教师既要指出它能够造福人类的一面,又要指出它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另一面。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只要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积极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素材,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