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小学语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 卢华秀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第一条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任务。同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育人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优势是由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决定的,它要求语文教师站在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战略决策高度,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民族教育总目标出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面对6到12岁懵懂且又渴望求知、认识世界的一群孩子,教师将如何利用好现存的教材,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将是浮浅而零碎的教育,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在语文教学中,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内容丰富的爱国教育名篇。利用好这些现有的教材对孩子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首先,教师要熟悉一篇篇反映伟大祖国美的人、美的景、美的事的课文。让祖国山河美、先进人物美、历史故事美、文化底蕴美等一系列美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整体,让爱国教育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小学教学中,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孩子的心灵的,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以挥多媒体的作用,多采取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知教材内容,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发生共鸣。可想而知,一个情感无动于衷的老师,怎能让学生心潮澎湃??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奠定了它的育人功能。一个人素质的形成与优劣,后天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甚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涉世不深,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理,对善恶美丑的缺乏经验判断,分辨不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好现有的课例资源,相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外,应当教导学生: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骄兵必败。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对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受隆冬的严酷、春天的美好、巨人前后态度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人不要自私,要善于与人分享”的道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现代社会被人们描绘成为一个地球村,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一项重要的事业,特别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具有奠基作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让小组合作得到充分的发挥呢?首先,要保证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因为有的孩子不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合作中,只扮演了“忠实的听众”;有的孩子则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表达”优势,俨然成了“领导者”。教师应根据小组成员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孩子在合作中都有任务,让其认识到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自己有发言和倾听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节奏,提出的问题不宜多且简单明了,让孩子清楚地了解此次学习的目的,并能找到成就感。人是需要赏识的,特别是小学生,教师几句简单的评价可以让孩子自豪许久。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赏识”的武器,及时的给予孩子表扬,也可设立团队奖,如“共同进步奖”、“最佳智囊团”、“最佳搭档奖”……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在宠爱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受挫能力不强,缺乏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不懂得感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如何让心理健康与教育更完美地结合起来?许多专家与教育机构已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感受到这毫无疑问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将教师的素养拔高了层次,教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灵的维护者和引领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好教材抓住有利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下转第26页)(上接第27页)健康的心理品格。比如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应当围绕“关爱”这个主题,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加深对“爱”的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借此唤起关爱他人、尊重孤残的品格;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简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是美感形象教育,它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美的课文比比皆是,有表现物质美的、有表现自然美的、还有表现精神美的等等,如何将这些美转化为学生素质的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陶冶学生美的情操。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品味美,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审美情绪。如:教学《草原》一文时,可紧紧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多方式朗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大草原的“风景美”、“人情美”,从中受到大自然美、民族团结美的教育;在教学《雨中》时,则引导学生去审视那一群孩子、卡车司机、老爷爷和路边过往的行人怎样帮阿姨捡撒了满地的苹果。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的心灵美的熏陶。总之,美育教育其实就是教师利用教材和抓住一切机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美的种子,进行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审视美、欣赏美、感受美,使热爱生活的美的素质得到提高。
“德之不修,学之不成”,重智轻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关注学生智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努力钻研,让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让它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