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
【作者】 牛忠兰 李水波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官庄学校
【摘要】【关键词】
语法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好语法知识才能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相关技能掌握好,学生准确理解语言和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更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逐渐被忽略,从客观上来看,语法教学已逐渐淡出了初中语文教学。语法教学的淡化,不仅会使得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受影响,还会使中学语文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此,要重视语法教学,加强语法教学,这对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要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呢?
一、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弄懂语句的含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读懂文句。有些文章中有一些较长的句子,如“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奇妙的克隆》)这个句子较长,成分较多。如果学生不了解短语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就很难领会其主要意思。显然,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细胞具有能力。主语中心语前的“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是对主语起限制作用的定语,“与受精卵一样”是修饰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是限制宾语中心语的定语。这样一分析,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意思就会一目了然。
阅读文言文,学生很难把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语法特点。教学中,教师虽不必生硬地灌输这些语法概念,但一定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等读懂文言文的必备知识。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要掌握句中“之”字的用法,就要了解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知识。再如《桃花源记》第三段,省略了大量主语,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省略的主语,是很难读懂文意的。又如《狼》中“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如果学生不懂得“洞”“隧”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就很难理解句意。
二、语法教学有利于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对于课文实质的把握又离不开各种汉语语法知识。阅读一个长句,学会利用语法中的句法知识对其进行阅读,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就能准确理解其含义。一篇好的文章,一些精彩的段落,教师分析如果没运用到有关的语法知识,恐怕在教学中难以胜任。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很难弄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语法特点,影响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语法知识,像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它们是读懂文言的必备知识,一定要熟练地掌握。例如:在我们刚学过的课文《春》(七年级上)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的“欣欣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涨”这些动词的巧用。“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再如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也非常有特色。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以上描写中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假如撇开不讲,哪怕是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分析得精彩、生动和成功的。
三、语法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法知识是语法学家从诸多言语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体现语言运用规律的知识。有些知识学了之后,不光能帮助理解一处语言,还能帮助理解一类语言。仍以《狼》一课为例。其中有一句: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犬”字当解释为“像狗一样地”,是名词作状语。如果不讲这个语法知识,似乎也不影响对这句的理解,但这样的学习效率就不高,因为名词作状语是汉语中极普遍的现象。一旦弄懂名词作状语的实质,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会进入一个新天地。比如,“鹤立”一词,在成语“鹤立鸡群”中,“鹤”是主语,而在“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短语中,“鹤”就是修饰“立”的状语。同样,学生还可能举一反三地悟到:“火红”一词说的是像火一样的红,而“眼红”说得只是眼睛红或引申为羡慕。因为这儿的“眼”没有形象性,做不了状语。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无语法教学一说,理解语言靠的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马建忠先生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可以说,《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
“知识化”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的标志。它使语文教学摆脱了“未可以言传”的落后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视知识教学为仇敌,对语法教学一概放逐,这看似在张扬人文性,其实是语文教学的倒退。我们要做的不是重新回报以知识为中心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不是退回到一味自悟的古代,而是提炼出一个精要管用的知识体系来,辅助提高读写能力。
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不能夸大语法知识的作用,也不能漠视语法知识的作用。要教学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尽量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淡化语法概念,强化语法应用;淡化语法知识,强化语法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规范地使用汉语。千万不可再回到“为教而教”的老路,不能有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想,更不能走到“不教语法的”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