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城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 朱建梅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健康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也是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我园采取典型走访、召开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 家庭教养背景分析
(1)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包括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两个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证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据调查显示,外来人口本人或配偶处于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最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父母低层次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尤其表现在对幼儿教育的盲目和随意,简单用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情感”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
(2)家长职业地位较低
根据每年对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统计发现,流动儿童家长从事的职业大致可分为三类:最低层的商业和服务业工作,包括卖菜或水果、摆小摊,三轮车夫,摊鸡蛋饼,收废品等。家长忙于打工、做生意,无暇照顾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听之任之,任其自由的发展。
低层次的职业收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更低于正常家庭;社会地位低,易受歧视,家庭教育权威下降;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子女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诸多原因均导致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3)同龄群体不稳定
由于家庭的流动性,流动儿童的同龄群体在不断变化,甚至在某段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建立新的同龄群体,因此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2.流动儿童特点分析
根据对本园流动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及生活状况的观察,发现他们普遍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卫生习惯差
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流动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不同程度卫生习惯差的问题。特别是刚入园的新生和插班生此类现象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随便乱丢瓜皮纸屑,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身体及衣服不及时清洗和更换,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2)行为习惯差
主要体现在学习习惯及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中,如:上课乱讲话、插话,随便做小动作,下位置;与同伴发生矛盾时讲粗话,动手打人;随便乱涂乱画,不爱护公共财物等。
(3)自理能力强
由于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因此他们从小就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甚至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在幼儿园老师布置或没布置的事情能及时妥善帮忙处理,显示出较强的自理能力。
二、所获启示与具体对策
1.优化家庭教养环境,提升家长育儿理念
(1)切实了解流动儿童家长的现状及实际需求。
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流动儿童家长会议,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家长的年龄、学历、工作单位以及他们的住址、家庭成员情况;通过调查表、与家长的谈话了解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希望得到的帮助等信息,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活动并给与帮助。
(2)成立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常识。
针对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向家长宣传育儿常识,提升家长育儿理念。使流动儿童家长及时了解本地教育,了解本园教育,了解孩子的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可唤醒家长对教育态度的觉悟,也可促进教养观念的转变,增进多方面的理解,获得对家庭教育更多的启迪。
2.建立家园合作机制,共创和谐教育。
(1)搭建多通道交流平台,增强家园合作意识
目前,大多幼儿园并不缺乏与家庭的交流平台,一般是幼儿园公布一些信息,家长被动的获取。如何发挥流动儿童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这个平台能起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观念碰撞的作用?可通过建立:家园资讯小站、搭建多种信息平台、建立家园练习本、创设家园照片展等手段,发挥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支持引导作用,鼓励家长咨询育儿的相关问题或主动提供建议,使家园交流做到双向互动、信息共享。
(2)以幼儿园为主导,集体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集体指导指家长学校活动面向所有幼儿,将流动儿童家庭置于整个班集体中,与本市籍儿童一同参与各种活动或论坛交流。如通过不同系列的育儿经验交流,家长既可以梳理自己的经验,也可就其他家长提出的问题发表感想或为他人支招,这样,不仅引导城市流动儿童家长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紧迫性认识,使之了解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等有关知识和经验,而且可以起到家长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启发和交流的目的。
分类指导指活动仅面向流动儿童及家庭。根据家长文化层次、工作情况等特点,实行分阶段、分类型、分层面的指导。如有针对性的家教讲座、亲子活动等。
(3)以开放活动为纽带,关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开放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呈现,因此,开放活动成为我们检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成为幼儿进入社会文明的一块试金石。在开放活动中,家长通过观摩与对比,从而明晰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从而学会以身作则,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不同形式的开放活动中逐渐具备初步的环保意识,掌握在公共场所应有的文明进餐礼仪,文明交往礼仪等。
(4)以情境练习为手段,不断强化和巩固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年龄小,在生活实践中往往会产生知行不一的现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情境游戏或故事中相互进行教育,能使其知行合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天或一小段时间就能形成的,幼儿学得快也忘得快,因此,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当牢记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所谓一贯性主要表现在提醒家长在家庭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一致性包括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方法的一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态度的一致,若出现不一致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商量,尽量达成一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5)提升教师教育素质,让流动儿童快乐成长
因流动儿童来源地的不同,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语言特色差别较大。由于频繁地流动和更换学习场所,流动儿童许多习惯及能力都不尽如人意,为使他们迅速融入班级,快乐学习对待流动儿童必须具备“三心”:爱心、耐心、细心
爱心,首先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他们换位思考,体会流动儿童生活的艰辛和处境的艰难,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真心诚意地关注、关爱每一位流动儿童,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爱,从而产生归属感。
耐心,是对能力较差儿童的一种信任和帮助。放大流动儿童自理能力强的优势,强化其好的行为,帮助其树立自信,耐心地呵护每一个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细心,留心观察流动儿童行为习惯上的众多差异和偏差,从平时的活动中重视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细心矫正、细致讲解,让他们享受到比本籍学生更多的善待。
三、感受与结束语
实践告诉我们,家园脱节,事倍功半,家园合作,事半功倍。流动儿童家庭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是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流动儿童的研究和行动中来,让流动儿童即使在异乡,也能同样体味到故乡的温暖,让城市也成为这些孩子的故乡,在蓝天下共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