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兴趣培养的策略
【作者】 韩卫东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结合科学课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措并举,在科学课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如下: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例如:我在讲《植物的茎》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两棵带颜色的芹菜,学生非常好奇,然后我告诉他们我提前一周把他们分别浸入蓝墨水和红墨水中才出现这样的效果,他们的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然后我再引导他们认识导管、筛管等,这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特别好。在讲《有趣的浮沉现象》时,通过一个实验导入:两个乒乓球放入杯底,加入水后,一个浮在水面,另一个沉在水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有趣的浮沉现象,学生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能一下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探究,开发兴趣
《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且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从小开发学科学、用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我在《摆的秘密》一课学习时,采用这样的设计:
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①我们一起数一数,看10秒钟内,这个摆摆动多少次。
②再来做一次,大家仔细数。
③下面就自己做一个摆,然后记录下你的摆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④各组汇报摆的次数
⑤想提个问题吗?为什么摆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你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2.指导学生认识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1)探究摆摆动的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②分组实验
③各组汇报
④引导学生研讨实验结论
⑤教师小结
(2)探究摆摆动的快慢是否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①分组实验
②各组汇报
③引导学生研讨实验结论
在整节课中,学生兴趣高涨,做得有板有眼,井然有序,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联系生活,引发兴趣
《课标》中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在学习《蜡烛的变化》一课的过程中,我布置学生带来醋和鸡蛋分组实验,我们用烧杯盛上醋,然后放上鸡蛋,一会儿,同学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鸡蛋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沉下去,看到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我趁机拓展中学化学知识:醋和鸡蛋壳产生一种气体,也就是我们喝的汽水中的一种气体,名叫二氧化碳,在浮力的作用下鸡蛋上浮,等气体跑掉后,由于受到自身重力又沉下去,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的,但是这节课,兴趣非常高涨,引发学生思考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重要命题,为以后的初中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信息技术,触发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利用录像、投影、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下转第72页)(上接第73页)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内容,首先课件展示,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当播放到茶壶溢水的场景时,画面出现一个“?”,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接着出示“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的图片后,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信息技术的生动鲜活的虚拟演示,启发了学生思维,触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兴趣。
五、多元评价,萌发兴趣
评价是教师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萌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实施多元评价,以评价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生成性评价,强调学生自我比较,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动态生成评价方式举例:小组评价,生成学生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组间评价:完成最快小组,质量最高小组,分工合理小组,组织有序小组等。组内评价:可评出最认真记录员、规范操作小能手、最认真观察员等。
行为评价,强化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行为校正。及时对学生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动手操作规范,实验效果情况,予以生生、师生互动评价,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态度与好奇心求知欲的强化。
拓展评价,让科学课源于生活。《木材》课让学生从家搜集各种木材,对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指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角色”感染力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进行兴趣教学,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大方的举止,优美的板书、广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灵,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感悟科学课的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彰显科学课的魅力,焕发出课堂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