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作者】 梁正伟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乡大野场小学

【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在整个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激情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导入新课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既定的目标来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教学内容,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导入
【正文】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浅谈如下几个方面:

  一、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几只壁虎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拿出已经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进行比较。学生惊奇地说:“一只壁虎的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由此引入课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二、由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研究的主题。例如,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红军为什么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很想知道,这样他们就自然会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爱追根溯源。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矛盾,出难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悱状态,促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来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学生产生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心中疑问的迫切意愿。如在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时,我提出以下问题来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同学们你们去过张家界吗?张家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们来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积极地开展了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初读课文,学生了解到课文是从奇山、秀水和珍稀的动植物来描写张家界的迷人。

  三、由故事导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曾发生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小孩子都爱听故事。小学生对故事又情有独钟,“故事又是儿童的一大需要”。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故事来导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在欢快中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讲述过年时自己是如何过的,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都是与家人一起欢快地度过大年夜的。然后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安徒生的笔下有这样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她有着金黄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她又很不幸,靠卖火柴维持生活,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通过讲述简短的故事自然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高度的关注,从而使学生产生急不可待地要阅读课文、学习阅读的意愿。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例如,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先演示《司马光砸缸》动画,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然后教师小结:这些故事说明了“以智取胜”的道理。接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以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在优美动听的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由音乐导入

  音乐是灵动的艺术,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与情操的陶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与歌曲来导入,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消除紧张与消极心理,以此来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此时教师因势导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学生自然心中会产生疑问:这篇课文与这首歌有什么联系?此时教师再趁机导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动听的曲子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入轻松愉快,学生对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五、由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可视性,以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视频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这与传统教学中的单独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改变。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写景文,但由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此景较为陌生,单凭静态的文本学生很难看到桂林山水之美。我运用多媒体在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上向学生播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欣赏到了桂林的山之奇、险、秀,水之清、绿、静,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为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绘的境界有更深的见解。

  六、由名言引入

  名言警句是思想与艺术的结晶,每一个名言警句都有一段故事,而且这些名言警句也为学生所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以此来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更利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渲染气氛,使学生从中悟到人生的真谛,使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如在学习《晨读》这一课时,先在黑板上板书名言:“为中华人民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并为学生讲述这段历史,由此导入:你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现在就要珍惜这大好的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之繁荣而努力学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晨读》。这样的导入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课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了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的信念。

  七、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也就是开门见山,直接进行新课的学习。此导入法的优势在于开宗明义,直接点明重难点,避免了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其劣势在于过于简单,显得枯燥无味,有时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慎重选择。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还有游戏导入法、旧知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好的导入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科学选择,在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趣味性,学生有兴趣,才能自觉参与教学,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有兴致,学有效率。二是启发性,能够在关键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三是艺术性,不管哪种导入都需要教师的讲解,因此讲究语言艺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样才能使导入环节紧扣学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何种导入法,最终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巧妙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细芳、欧阳箐的《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03期。

  【2】李鹏翔的《教学导入的艺术手法》,《文学教育(下)》200911期。

  【3】宋广文、窦春玲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及其作用》,《教育科学》199902期。

  作者简介:梁正伟,男,汉族,生于197611月,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贵州省兴仁县彝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优秀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在第二届“当代教育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指导多名学生获奖,同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征文三等奖。2012年荣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优秀奖。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育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