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 牟 露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东乡镇第二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显著标志。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其主阵地就是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层次底,因而对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见解,要么没有信心,要么不敢大胆地表露出来。而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见解,又恰恰是创新思维的萌芽。因此,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认识创新。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层次上和水平上产生的新发现、新发明。创新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要冲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发现、想法。而这种发现、想法对社会、对别人不一定新,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就是创新的具体表现。
例如:在进行整数加减法的简便练习时,学生完成下面的口算通常是这样做的:
570-64=570-70+6=506
640-290=640-300+10=350
120-49=120-50+1=71
还有别的学生用了下面的方法:570-64=576-70=506
640-290=650-300=350
120-49=121-50=71
当时,该同学还讲了这样的道理: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相同的数,差不变。
接着我又出示了下面的口算:
356-32=356-30-2=324
还有别的学生这样解答:356-32=(356-2)-(32-2)=354-30=324
这时,我及时追问理由,有同学脱口答道: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老师及时表扬这些学生,每种新想法,就是创新。鼓励同学们去创新,去探索,使同学们认识到创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礼品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礼品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此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后他们设计出了多种包装设计。此练习不仅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又使学生发展了自身的能力。
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先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把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教师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可见,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会迸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我们为创新而教,为创新而学,为创新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