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作者】 魏菲菲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
【摘要】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能够从自己做起,为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尽责出力。教育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体验,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认识知识,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律,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词】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实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能够从自己做起,为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尽责出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地理教育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问题情体验,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认识知识,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律,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一、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学成为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观念的更新,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时性,教学时应注意体现这种时代性和现时性,例如,桑基鱼塘是与农业有关的经典素材,教学时要考虑桑基鱼塘模式己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通过为教学提供必要空间方法,体现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满足不同的地理需要的基本理念。例如,适当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上可以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把部分学生活动设计成学习新内容的过程等。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性和一定弹性。例如,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以帮助教师完成高中阶段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任务。例如,为学生提供对某个地区发展问题的不同观点;为某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结果,不给出唯一答案;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的、有一定深度的地理问题等。
2.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有选择地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经验性,生活化。要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可以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联系学生实际还包括教科书编写时选用与使用对象的地区特点、学习条件相符的素材。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用书,为使教科书具有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提倡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学内容;使用通俗、生动、朴实的文字;提倡呈现方式和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提倡多使用地图和主题材鲜明的地理图像。课程标准规定了三个模块的必修课程和七个模块的选修课程,每个模块的主题鲜明,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使用具有特色的呈现方式。
3.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需要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教材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需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进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组织师生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GPS接收机、遥感图像、GIS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等),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己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求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同时要逐步建立地理园,选择地理实习基地。其次,应提倡校际间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4.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关学者、专家进行认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课程教学改革继续开展下去。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