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增强阅读体验 发展语文能力
【作者】 罗晴天
【机构】 四川省广汉市松林学校
【摘要】【关键词】
体验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领悟和提升内化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性阅读的开展,在新课程理念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程目标中强调:“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编写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体验性阅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人的发展,体验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更能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能有力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施,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发展语文能力呢?
一、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开展多种方式的体验性阅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的不同,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也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表现。另一方面,教材中所选文本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但小学生无论知识,还是阅历都很肤浅,知识储备的有限,学生的情感经验不足,很难走进课文的意境,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对直观事物感兴趣的特点,采用多种活泼有效地方式,如唱歌、绘画、表演等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把抽象的语言描述化为直观形象的具体感受,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如有的学生形象感非常丰富,善于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来,供大家欣赏。在教学《白杨》一文时,首先画出白杨树笔直的树干,奋力向上的枝桠,白色的树干,绿色的树叶。再让学生想象大西北白杨树所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应画出黄色的戈壁、黄色的沙漠,昏黄的天空,表现出白杨树生存条件的恶劣,更加衬托出白杨树生命力的坚强。在这幅画中,只有白杨树还不行,还需要有人,作者正乘坐在奔向大西北的列车上,这时的图中还应画上一列昂首向西北挺进的列车,预示着为祖国边疆建设许许多多的人正从四面八方,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配合图画,师生共同激情朗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带进了文本深刻思想中,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知识、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此外,有的学生善于朗读,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具体角色中开展情感体验,总之,教师要结合文本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开展体验性阅读。
二、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深化阅读体验
联想和想象是学习、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方法。学生面前呈现的是静态的文字,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立体形象,并且自觉地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从而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接收精神熏陶,促进良好个性与品德的形成。如教学《丰碑》一文,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苍茫的云中山,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一支红军队伍在风雪中勇敢地前进着,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头戴军帽,肩扛长枪,神态安详地倚坐在那里,他的右手微微前伸,好像在与人们打招呼,鼓励人们前进。在他的面前,将军正向他行着庄严的军礼。画面情景十分感人,让学生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都想到了什么,想跟什么人说话,说些什么?将军见到身穿单衣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了,他心里会想什么,又将对战士们说什么,他要对自己说什么呢?再如《会摇尾巴的狼》的结尾:“老山羊轻蔑地看了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来。”这样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体验真实情境。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阅读,深刻感受到来文本的丰富情感,丰满形象,优美语言,对培养学生语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提高审美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融入生活情感,开展体验性阅读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教师要以学定教,以人为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接轨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感受、体验、思考去与课文中的感受和情感接轨,获得真切地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充分发挥体验性阅读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展现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教学《登山》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正到山路或小道上去体验列宁为锻炼自己的意志而走危险小路的做法,在充分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锻炼学生的意志,体验到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成为伟大导师的做法。同时谈出自己的心理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高粱情》一文,让学生走进田野,结合课文认真观察和思考自己司空见惯的粮食作物高粱,高粱在农村随处可见,作者寄与高粱如此深刻的思考和如此崇高的价值,让人对高粱油然而生敬意,让高粱那坚忍不拔的品格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再让学生放眼大自然,面对万木峥嵘的世界,难道只有高粱才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吗?其它的植物动物呢?学生在体验阅读《高粱情》的同时,又写出了《玉米情》、《大豆给我的思考》、《我看那株小草》等一系列有感而发寄情于物的作文,走出教室读课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获得了积极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有效地促成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