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 刘世忠

【机构】 贵州省惠水县高镇镇高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害怕作文确实是中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苦熬硬撑,迟迟下不了笔,即使勉强写出来了,大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是仿照别人的佳作,勉强拿到一个话题,就将自己最熟悉的几个材料统统拿来,拼凑剪切,选择某种文体,附会文题, 作文往往公式化、格式化,内容“空”“假”。在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的情况下,作文的语言洞空,欠生动,内容更谈不上丰富感人。我们学生本来就这样害怕写作文吗?当然不是,这是我们长期训练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应试教育的结果,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使学生取胜考场,圆家长子女成龙成风的梦想,很多教师都“指导”学生按公式来写,甚至把其它范文拿来“复制”,做作也好,空洞也好,虚假也好,得到高分才是最好。如此一来,使我们的学生对作文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再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就算为了成绩而写也无法真实表现自己,这是传统作文教学中重“知”轻“能”、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的现象。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并写好作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

  传统的作文训练都是以应试为中心,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再强调立意、选材、结构、谋篇,不再要求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而片面追求得分捷径,甚至鼓励模仿,学生遇到题目,都可以在“作文宝典”中对号入座,把原来充满激情的创造过程,演变成机械的模仿,如此以来,学生不再去关心“窗外事”,只要掌握教师规定的写作程序,就可以笑傲考场了。这种以量化作为评价机制的训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写作能力急剧单一化,写作过程日益程序化,思维逐渐呆板,感情逐渐萎缩。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怕及厌烦的心理,产生这样的结果,归根到底与教师的写作指导有关。作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改变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未来,思索人生理想,引导学生将思、做、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多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抒写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二、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一直是学校写作教学争论的焦点,以前由于习惯于命题作文,定时定量完成,这样作文只是“思辩”,不需实证,久而久之,学生作文也变成想当然,本来应该反映生活而作文,结果本末倒置,变成了为作文而编造生活,甚至伪造生活。其实,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为生活而教,为生活应用而学,因此在写作中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情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实情感,这就是把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突出了“生活写作”的价值取向,这对克服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弊病,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帮助。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明确告诉他们,写自己生活中的、写自己所熟悉的、写自己心里所想的。例如写小溪,可指导学生写现实中自己曾经见到的小溪流的特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或游记,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小溪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性格,也可以写小溪身处深山却永远唱歌的乐观、知足精神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文体,进行写作。作文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作文离开了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要体现生活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体现生活的作文呢?学生作文难,难就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这和缺乏取材指导有关,所以我们教师指导选材时要注重两点:一是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材料;二是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生活材料是第一手材料,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实情感。获得文字材料的途径是从阅读中获得,现代社会提倡重视科学精神,要有点实用性,学生大量阅读,可从中搜集材料,也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养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知识面狭小,写一篇文章要举一些名人事例就很难举出,因此我觉得指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三、捕捉生活亮点,注重个人的自由表达。

  生活就像一片浩瀚的海洋,里面有我们挖掘不尽的宝藏。作文中,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主动抒发,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值得写的东西。其实,生活中的小事、琐事都可入文,写作文并非一定要找重大题材,依此来谋求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而我们所要做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从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打理出自己的情愫,睁大我们的眼睛,用心去看世界,去听世界,你会发现,一片树叶、一束鲜花、一个微笑、一滴泪水,甚至是一把泥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从而引发我们无限感慨,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用脑,把生活的点滴融入心灵,从生活中找到契机和切入点,让心情自然流露。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就也应指导他们善于感受生活中平凡的事中的不平凡意义,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才能产生形象鲜明、印象深刻的感受。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一句话:用眼睛去看世界,用耳朵去听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

  四、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作文之所以千篇一律刻板老套,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写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勤于思勤于想,别人的文章都要经过学生的思想“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生活中的现象也要经过学生的思想“审问”,弄清“真相”。让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异想天开”,表现出他们自己的鲜明个性主见。对于联想的训练,可以从相似、对比、接近、追忆、因果、推测等方面进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如〈〈XX后联想〉〉等的作文,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作过程,其实就是“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也就是说,写作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如何发现“物”—如何将“物”转换成“意”—如何将“意”形成“文”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尤为重要,如果表达能力差,就算你对某事某物有很深感触,也无法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因此在作文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用以读促写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多读,做摘抄笔记,依此来训练表达能力。学生只要在平时有一本语文阅读的笔记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做摘抄,摘抄内容不限,全凭个人爱好,想摘抄什么就摘抄什么,可以是优美的文段,也可以是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话语,还可以是一些材料、事例。教师可不定期对学生摘抄本检查,以便督促没养成摘抄习惯的学生,学生通过平时阅读的摘抄,积累了作文素材,在写作文中就会自觉地用或仿照那些优美语段、那些哲理性的话语、或是用新鲜的事例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使得学生的作文达到有文采、深刻,议论文中的事例就能不断更新,有时代感。而不必说到勤奋就只有用牛顿、爱迪生事例,说到奉献就用雷锋事例。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来培养,还要指导学生多运用比喻、借代、夸张、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可以避免了学生作文的枯燥无味。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只有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指导、训练、鼓励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作文害怕的心理,自觉地参与到写作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