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作者】 陈华云

【机构】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贵城四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习的巨大原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我国古代教育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是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自始至终都喜欢学习化学,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几点做法:

  一、利用新科优势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初中化学是一门新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感到有点陌生,但对现实生活中千奇百怪的化学现象和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都处处有好奇心,这是潜在的积极因素,若注意引导和激发,一定能为以后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内容前,我先增设了一个课时(其实是激发兴趣课),一上课就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张预先用中强碱液写好“化学”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用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球轻轻一擦,瞬时,白纸上立即魔术般地出现了两个红色大字,同时导语:“拿到新书,其中有一本叫《化学》的新书(手指红字)”。粗略解释化学两字的含义后,讲了一个专题: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如:(1)苹果生吃酸、涩,为何熟后甜、香?(2)为什么有时吃馍馍有甜味?(3)鼓风机吹火炉越吹越旺,而它吹蜡烛则一吹便灭?(4)为何木头电线杆要烤黑(焦)使用?(5)燃放的彩珠筒为何五颜六色?(6)特务密信;(7)“鬼火”是怎么回事?(8)蒸馒头以及划着火柴的学问等。给学生似懂非懂地讲解说明,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非学不可”的动机,效果很好。最后还增做了一些“趣味小实验”,如①磨棒点灯②空瓶生烟③用火写字④清浊互变⑤鸡蛋沉浮。做完试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引起了学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二、克服初学阶段的困难,稳定学生的兴趣

  前三单元学完之后,学生的求知欲比较旺盛,对实验印象很深,兴趣很浓,但仅此尚不够,这类兴趣只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还要采取一些手段,使暂时的兴趣转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随着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的相继涌入,枯燥乏味的一些描述性的内容接踵而至,学生可能难以迅速消化、理解、吸收,因而学习化学的兴趣会很快淡化,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则把化学称为“第二外语”,通常会出现“昨天激动,今天被动,明天不动”的虎头蛇尾现象。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做法:①提前识记,分散难点。从激发兴趣课开始,就教给学生识记化学符号(元素符号)(一般记下节课用到的或补记其它的)CaCuCHO,待讲第一单元“课题1”时,除书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外,在式子下面可以书写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以后每节课识记与下节课有关的3-5种元素符号,待学生学习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时,就已掌握了常见的27种元素符号和部分化学式的读写。学生熟记了元素符号,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如学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马上发给“元素符号歌诀”(碳是C,磷是P,镁的符号民Mg……)这样既起复习作用,又增加了学习兴趣,再如:利用学生喜欢唱歌的特点,把自编的化合价口决,配上别人的曲子,教给学生唱,学生在娱乐中记住了化合价。对于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原子团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基本上都利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以上这样化整为零,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知识就能掌握牢、用得活,也分散了难点,收到了较好效果,还稳定了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应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为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很多的化学现象。有目的的把它们联系起来,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空气”一节时,关于空气污染,补讲“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护和温室效应;讲氮气的用途,可说明如下:空气里的氮气被豆科作物根瘤菌固定后能成为植物的氮素养料,然而人类当今却不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这一变化,为此,一些化学家力图“模拟生物固氮”这项技术一但成功,对生产力将产生巨大影响。再如:学习氢气的用途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上的煤、石油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人类将它们开采完了怎么办?机动车、船、舰、艇、飞机怎么运行?人怎么吃饭?学生听后纷纷讨论,积极思考。表现较为活跃,众说纷纭。这时我提醒学生:联系刚学的“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又变成了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而“燃烧又能解决动力问题。然而无能源哪来的电”?此时有个别学生提到了太阳能,这时我便告诉学生:若能利用太阳能也能解决水的分解问题。这项技术若得以实现,每家每户煮饭烧水只需安上一个“氢气灶”,机动车、船、舰、艇、飞机也不再烧油,加上水便可。那时,空气清新,人们生活幸福美满。可是,现在利用太阳能和水生成氢气在技术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难以找到一种价廉物美的催化剂。所以,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力争将来攻破这项尖端的科学难题,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样的讲解,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个个兴奋不已,使他们对未来生活既羡慕又向往,油然产生一股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从而促进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了学习的一种动力。再如,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时,提一下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的“死狗洞”和“干冰”的舞台作用;讲一氧化碳时,可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煤气中毒事例;讲碳酸钙时,联系水垢的形成;讲二氧化碳工业制法时,联系我国明代爱国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诗《石灰吟》使学生明白此诗不仅以物喻人颂扬了烈士的高贵品质和光辉形象,而且还勾划出了石灰岩制成石灰以及石灰变化的全过程。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也充满化学知识。

  四、利用趣味的比喻,保持学生的兴趣

  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内容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难记忆而减退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尽力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适当穿插生动、形象的比喻或小故事,可使学生从好奇心发展到求知欲。如讲分子、原子时,除按书上的比喻外,还可郑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滴水里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一部分学生答到1.67×1021个水分子,又问“1.67×1021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呢?”同学们听后感到很好奇,迫不及待地想听教师的解答,这时告诉学生: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既使一秒钟数一个,昼夜不停地数,也得数近一万年才能数完“。这一讲,同学们很快理解了分子如此的小,突出的“小”字。再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对于“元素的化学性质”。我是这样比喻的:“无论是金属元素的原子,还是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它们最外层都不是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但它们都有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的“欲望”因此在变化中都“不择手段”地争抢电子,用抢夺电子的方式使自己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K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但由于各原子争夺电子的力量(最外层多于4个或少于4个)大小不同,争夺的能力也不同。所以,达到稳定结构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凭着力量较大,夺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而有的原子想得电子,但限于力量较小往往被抢走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而形成稳定结构……。同时,把争抢电子的力量用分数表示,便于比较,如原子最外层为2个电子(非K层)则争抢电子的力量为2/8。总之,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的入神,想象丰富,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运用一些巧妙的比喻,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第二课堂,巩固学生的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下功夫,因此,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势在必行。我在上好课的同时,有时也组织了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主要有:1、举行化学知识竞赛;2、知识讲座((1)有关元素的命名(2)有关金刚石(3)有关“臭氧”(4)空气污染以及“温度效应”等);3部分学生玩过化学智力游戏扑克;4、组织兴趣小组,培养一些晶体;制作“晴雨花”等;5、举行“生活与化学”智力竞赛;6、为学生推荐科普化学方面的书籍等;这样不仅给学生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还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进行学科史教育,提高学生的兴趣

  化学史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教材,虽然初中课本中提到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但我们的祖先在化学事业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贡献。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中国的炼金术,元素的发现、马和和他的《平龙认》等,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华人化学家候德榜、丁肇中、李远哲等,使学生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由于采取了以上做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较高、成绩较好。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特效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