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上好数学“解决问题”课

【作者】 冷静英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大马城小学

【摘要】 培养数学能力就要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进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培养不出能力来的。学生学解决问题时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着重对解题方法进行引导。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变式;能力
【正文】 

  “解决问题”教学是数学老师和学生惧怕的内容,历年来老师认为自己讲得特清楚明白,但学生们练习时就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准备分步教学,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着重对解题方法进行引导。

  1、读题。通过粗读、细读、精读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提供了哪些信息;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2、理思。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可采用画线段图、数量图表等方法,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数量关系。

  3、想法。在理清思路后正确运用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合理选择解题方法,进行列式。

  4、解答。列式后正确解答并检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归纳。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通过读题、理思、想法、解答、归纳,促进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我在此类课程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以 “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2、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4、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5、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能力永远指的是某种活动的能力,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能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具有心理过程的个性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培养数学能力就要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进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培养不出能力来的。重在选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上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有三条: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会用几种一般的方法来分析解答应用题。如果只以一般的几种解法为满足,对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得的其他解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解法不提倡,不鼓励,甚至还挖苦、批评、责备学生,这样就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解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灵活,思路越开阔。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数量关系,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拘泥、不守旧,乐于打破一般的框框去进行广阔的思维,十分用心地去探求各种解题方法,就越有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创造能力。我们就越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我总是给以表扬和鼓励。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一题多解的积极性是很有好处。

  现代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便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 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那么在应用题教学部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一道一道讲例题重要,更比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重要。老师应切记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卞惠石.《追求数学课堂的实效,路在何方》.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6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