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与实践

【作者】 汤生云

【机构】 贵州省赤水市天台学校

【摘要】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结果是教师教的难,学生学的累。因此,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早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则成了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古文新教,并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关键词】文言文;导学激疑;讨论启迪;释疑;归纳类比;熟读精思
【正文】 

  常听学生抱怨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乏味”,简直“谈文色变”;不少教师也觉得文言文艰涩难教。因此在教学中常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动手动脑会耽误时间,因而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教法: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这种老师串讲、学生死记、一潭死水的教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中,也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果是教师疲惫、学生辛苦,收效甚微。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自己大胆的课堂实践,改变了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变“塞”为“导”,力求教“活”,使学生学的知识能够迁移运用。同时也在文言文教学中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经过多次的总结归纳,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导学中激疑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怕学”变“乐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以下两点:一是抓住文眼(即对文章的主旨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激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理解文言文,以致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讨论中启迪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众人拾柴火焰高”,文言文采取“讨论法”教学,不但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互为启迪,共同提高。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固然有较大的优势,而基础差的学生亦会“一鸣惊人”。当基础落后的学生智慧火花迸发后,解决了其他同伴未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的增强。很多时候,难点出现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研究、讨论中问题就越趋明确。讨论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是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一些难点即使一时不能解决,也会留下较深的印象,当然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释疑了。

  三、对答中释疑

  古语云:“学贵有疑”。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我留足时间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规定每个小组至少就课文字词句义之外提一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后教师点拨。也许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还真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1、分明是一封书信(《答谢中书书》),为什么尽描写景物呢?2、“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这句话翻译出来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句话?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有不少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回答和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四、归纳中类比

  学生的“惑”被解之后,不应就此罢休,还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归纳出方法或总结一般性乃至规律性的东西。在讲完《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之后,引导学生对比,同为山水游记,但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柳宗元的乐是见到了小石潭的景色而短暂忘忧,是赏景之乐,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欧阳修的乐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表现出他乐观豁达的情怀。由此可以看出在类比的过程中,从课文字句的理解逐步上升到读写一般规律的认识乃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文言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很重要,甚至可以类比对已探求的知识来个收势,对将探求的知识又来个蓄势,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证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性,一匙开万锁。

  五、熟读中精思

  诵读一定要和精思相结合,否则就成了“死”读。《朱子读书法》上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古人读书如此,今人读古诗文也不例外。“‘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学习文言文是离不开熟读的,因为懂文义,通文气,知文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边读边思考。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读中慢慢品尝,反对只读不想,随口唱的现象。实际上,学生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不思索的读书费时费劲;反之,就记得牢、快。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很容易熟知文章的内容,领悟到人的心境与自身涵养的密切关系,知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他们或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也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喜洋洋。同时也了解了另一类人:一种让世人敬慕,名垂千秋的古仁人。这类人异二者之为: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学生通过熟读能发生认识迁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之后,我对学生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测试,效果很好。对文言文也没有那种“望而生畏”、“谈文色变”的感觉了,不少同学都说:“文言文并不难学。”确实,我们在教改中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