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 容 驰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的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现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复习和新知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情景:周末,小明的三个好朋友到他家作客,小明拿出四个苹果招待他的三个好朋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学生很容易提出:四个苹果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得多少个并列出4÷4=1(个)解决。吃完苹果,小明又拿出家里还剩下的3块月饼(教师改变情境图),招待他朋友,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解决?学生也很快提出:3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的几块?并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3÷4=  )这时,学生就自觉来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够一块,要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到底应该是多少?这样,激发起学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产生自主探索新知要求。如教学“认识方向”,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以教室中的人和物参照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相对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创设故事情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喜欢听故事,在数学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把课件制作成这样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一天,天气炎热,师父化缘拿回一只西瓜,刚平均切好成四块,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拿一块吃起来,师父又继续把其余每块的平均切成两块,师父和悟空、沙僧才开始一起吃。这时,贪吃的猪八戒吃完了,伸手过来又想拿一块,被悟空用力的打了一下手,说“你的西瓜已经吃完了,这些是我们的”,八戒不高兴的嚷嚷着,“师父,这不公平,你们每人吃两块,我只吃了一块。”悟空也大声说“公平,公平!”吵开了。同学们,猪八戒说的对还是悟空说的对?师父分得到底公不公平,你能帮师父说清楚吗?学生兴趣盎然,边听边思考,不知不觉进入学习内容。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和平均分成8份中的2份是一样的,学生会争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接下来,老师说“他们说得够清楚了吗?应该怎样表达才更准确呢?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从而引出课题,这样,整节课学生会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创设操作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摸一摸等操作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比较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认识圆时安排三次操作活动,首先是让学生利手边的工具画圆。这次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有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的学生还能初步感受到圆上各点到图钉中心处的距离是相等的。再次是用圆规画圆,这次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观察图示并按图示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而且画圆的过程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最后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才在小组里讨论几个问题,形成对圆的特征认识。对于这类操作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也都主动积极地进行操作活动,形成浓烈的学习气氛。学生基于操作基础上再通过观察、归纳、类比,加深了对圆心、半径和直径等圆的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又如在讲梯形面积公式的导出过程时,让学生用剪刀剪出课本附页中的梯形,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其它图形?”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剪出的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发现了梯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梯形和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和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就水到渠成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所以,主动探究的热情很高,学习兴趣很浓,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导出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

  四、创设游戏情景,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平时口算题训练中,可设计不同形式的比赛活动。开火车比赛:将题目提前写在纸上,分成几组,从每列的第一位学生开始答第一道题,然后依次往下传,看那组做得又对又快,给予奖励小红旗。男女生口算接力赛:先指名分别叫相同人数的男生和女生列队站在黑板前,两组的第一位学生拿好粉笔,准备就绪,老师在黑板左右两边用小黑板分别挂出课前出好口算题,宣布比赛开始,男女生两个小组从前往后接力口算填答案。做得又对又快的为胜。还可以把这种接力赛延续扩大范围,做得全对的算一个固定的积分,全对还快的奖励积分,错一道题扣固定的积分,并且每次比赛的积分可以往后加,每次比赛公布本次得分和总积分,到学期结束才算出胜负,本期是男生胜或女生胜,给以每位男生或女生奖励。口算题难度低,考的是细心和速度,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参与率高,计算能力和兴趣得到逐步提高。又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可设计“找朋友”或“蜗牛找家”等游戏性的练习。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