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休谟美学思想

【作者】 樊幼红

【机构】 广西宾阳县新宾中学

【摘要】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他是唯心主义路线的突出代表。他的美学观点颇为复杂和矛盾,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继承英国经验派的传统,休谟主要地用心理学分析方法去探讨他所最关心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美的本质,一是审美趣味的标准。
【关键词】 效用说;同情说;审美趣味
【正文】 

  引言:“美”是一个常谈的话题,但对“美”的解读有各种各样的,无所谓的对与错。同一样东西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而他的本质都是不变的。就像盲人摸象般,不管你摸到的是哪一个部位,它都属于大象的一个部分。各位美学家、哲学家尽管主要的美学思想不同,却也离不开“美”的这个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休谟坚决反对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他说:“美就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1。”他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纯然主观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就会陷入一个迷茫的状态,正如休谟所言,“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这就表明了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同一个事物你可以说美,我亦可说丑,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但转而想想若是没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又如何去评价他们的美丑?若是没有一个标榜在那里,人们又怎么有意识的去认识他们的美丑?因此我并不完全同意他坚决反对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美”并不是纯然的主观,也是客观的。

  人们对美丑的看法不同,但每个人都有判断美丑的能力。那么究竟什么叫做美?美的本质又在那里?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到“美是一部分的那样一种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并构成美和丑的全部差异,丑的自然倾向就是产生不快。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2”休谟把快乐和痛苦说成美和丑的本质,这是从心理和生理方面解释美,同时也把美的本质归为快感。

  他提出两个密切相关的学说,一个是效用说另一个是同情说。根据效用说,美并不在对象本身,而在对象适合人的效益或便利的观念。“美的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例如,“就动物的美来说,在这个动物身上,强有力的形状才是美的,在另一个动物身上,轻巧的标志才是美的。就一座宫殿的美来说,秩序与便利的重要并不在于单纯的形状外观。由于同样的道理,建筑的规矩要求柱子上细下粗,因为这个形状才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是愉悦的;反之,上粗下细的形状就产生对危险的畏惧,这是令人不安的。”根据同情说,美感不涉及个人的利害,没有利己的动机。休谟认为,美感虽然起于利益与便利的观念,但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利益与便利,只要借助同情的想像能够分享到这种利益与便利,旁人觉得美的对象自己也会觉得美。对象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往往由于它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的利害。例如,我们看到肥沃丰产的果园,尽管自己不是业主,不能分享业主的好处,“但是我们仍可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体会到这些好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和业主分享这些好处”,这就是运用同情了。休谟还举了房主带客人看房子的例子。他说:很显然,房子之所以美,主要地就在这些细节。看到便利就起快感,因为便利就是一种美。但是它究竟怎样引起快感呢?这当然牵涉不到我们自己的利益,但是这又实在是一种来自利益而不是来自形式的美,那么,它之所以使我愉快,只能由于传达,以及由于我们对房主的同情,我们借助于想象,设身处地想到他的利益,因而也感到他对这些对象自然会感到的那种满足感。无论是效用说还是同情说都是单从主观方面来规定美的,其唯心主义是很明显的。

  英国经验派的美学家由于强调审美主体的心理、生理功能,一般对想象问题很是重视。休谟也不例外,他把知觉分为两类:一是印象,一是思想或观念。印象是较为生动的知觉,如我们所见所闻、触摸到的、爱好、厌恶或有所求时的知觉。思想或观念则是指较不生动的知觉。休谟把想象和回忆都列入思想或观念一类。想像是人的精神所具有的一种创造力量,可以将各种离奇的形象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没有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想象出来。它使得思想具有无边无涯的自由。

  休谟认为,文艺离不开想象,正是想象的产物。“诗文不管怎样的丰富多彩,总不能把自然事物描写得同真的景致一样,最生动活泼的思想还是抵不上最迟钝的感觉。”可以看出,休谟主张文艺低于现实的。想象是受到客观事实的束缚的,然而想象又是无论创作或是制造都不可或缺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想象。

  在西方美学史上,休谟较早提出和研究了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他十分强调审美趣味的相对性。他说,人们的趣味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时常把与我们自己相反的别人的趣味斥为“野蛮”,而别人也时常把我们的趣味斥为“野蛮”。每个人在谈到美丑的时候,似乎都是自以为是,以至我们也不敢在这种趣味的争论面前肯定自己的趣味一定是正确的。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对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事实基础上,休谟提出了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我们想找到一种‘趣味的标准’,一种足以协调人们不同感受的规律,这是很自然的;至少,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定论,可以使我们证实一种感受,否定另一种感受。3”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理解和评价美的事物或现象所表现的一种特殊情感。这种特殊情感是比较复杂的,但其表达方式却是比较直接的,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就能将你的审美趣味表现出来,最困难的是如何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审美是一种个体性的情感,而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存在,那么要找一个足以协调人们不同感受的规律是极难的。休谟探讨了达到这趣味标准的条件,他从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的角度分析,指出:“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能引起快感;如果遇到某个场合没有能造成预期的效果,那就是因为器官本身有毛病或缺陷。4”另一个主要条件是应当具备想象力的敏感。“多数人所以缺乏对美的正确感受,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象力不够敏感,而这种敏感正是传达较细致的情绪所必不可少的。5

  休谟所说的趣味、想象力的敏感实际上就是审美判断力。要提高审美判断力,必须经过不断的训练,在特定的艺术领域不断观察和鉴赏特定类型的美,以积累足够丰富的经验。还要发展卓越的智力,以高明的见识清除偏见,因为偏见对高尚的趣味有害,足以败坏我们的审美感。

  要找出趣味的标准“最好的确定方法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共同经验所承认的模范和准则当作衡量尺度”。就是说应当把公众舆论承认的、少数的具有压倒其他人的权威的趣味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这是以少数权威的个人感受作为标准,不是客观的、绝对的标准。

  要想找出一个客观的、绝对的标准是很困难的。我们不能够消除个体的差异,无法将特殊复杂的情感都转化为单一的情感。但是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我的审美判断力,这能使我们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将个人的审美趣味表达出来,成为高尚的趣味。

  休谟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他将美学纳入他的精神哲学体系,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全面探讨了近代美学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论趣味的标准》休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4

  2《人性论》下册 休谟 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334

  3《论趣味的标准》休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3

  4《论趣味的标准》休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10

  5《论趣味的标准》休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