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刮奏、摇指、快四点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
【作者】 王艳玲
【机构】 山东省沾化县职教中心
【摘要】 刮奏、摇指、快四点在古筝的演奏技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弹筝者应正确掌握以上技法。也就是说,学好古筝首先要这几项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很好的运用与展现。【关键词】刮奏;摇指;快四点
筝,又称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筝的历史悠久,在我国目前记载最早的文献为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早在战国时期已有筝在秦国流行,故古代称为“秦筝”。由此可见,筝在我国至少也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不同的娱乐方式,增加自己的精神食粮,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不同的乐器,从而,丰富了个人生活空间。现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选择了学习古筝,她们都认为古筝琴弦多学起来比较容易,只要轻轻一拨弦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她们认为古筝是最好学习的,发出的声音也是最优美的,比其他的任何一门乐器都容易。
虽然古筝相对于其他乐器容易一些,但是,它也是有方法的,也是要遵循演奏技法的。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往往忽略这些技法的学习,不重视这些小细节。
下面就我个人对古筝演奏中常出现的刮奏、摇指、快四点的运用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刮奏
刮奏,亦称花指、划奏,即依靠筝音位排列顺序右手迅速的上、下刮奏。
我认为,第一,对曲子谱面上的刮奏要有一个初步了解,是长刮还是短刮,占不占时值,有无特别的起止音要求等。这些对一首曲子的感情处理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如《洞庭新歌》中的二十五小节至三十二小节(5 22 3 5 —6 1 2- — 5 2 2 1— 6 – 6 …)加右手挂走的那一段,对左手刮奏的范围有标明,一是怕在刮奏时碰到右手弹奏的弦而又影响,二是对主旋律有个烘托,有种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感觉。而战台风中第二乐段(台风来袭)中左手柱外刮奏即码子左侧刮奏,虽然在谱面上有标明范围,但在实际演奏时却是比较自由的,注重强调刮奏由弱至强,由慢至快。因此,我们在处理曲子时应该根据曲子的感觉完成刮奏。
第二,要想刮奏好听,就要掌握好运用的力度、速度和触弦角度:
1、小关节要稍微立起来一些,手不要太塌,用甲片的尖部触弦,而不是指甲的面。同时指头需要一定的控制力,要求指头有独立意识,不可随意刮奏;
2、刮奏时手腕放松,由臂,腕配合带动弹奏,音色要均匀、流畅,上下行间的连接要连贯、自如,不能有中断的感觉;
3、在实际表演时,身体可配合刮奏的上行、下行微微前倾后仰,有种律动感。
二、摇指
摇指包括很多种类:食指摇、大指摇、八度摇等。
1、食指摇: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触弦时要求大指轻轻捏在食指近指尖第一关节上,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名、小三指自然放松而略有抬起,名指或小指不可有扎桩的动作;手掌根部轻轻搭于前岳外(但重心不要放在筝头上)。不时手掌不搭前岳山外而略有悬空,力量通过肩传至大臂再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甚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假指甲的质量,以及触弦的角度深浅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关系。食指摇在筝曲的旋律演奏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长音的演奏上。
2、拇指摇:大指用托和劈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拨弦。拇指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其它小关节不要向里弯曲。大指与弦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拇指摇有时用扎桩有时不用扎桩,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符用扎桩(扎桩一般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不用扎桩。拇指摇除用大关节的拨弦方法外,也有的人是用大指的小关节拨弦的。
在演奏时值较长的音符时,拇指摇常与三种指法相配合。即:
①用勾指法与低八度音相配合,称为“勾拇指摇”。
②用撮指法演奏出八度音,在高音(长音)上紧接着用拇指摇,称为“撮拇指摇”。
③先用历音,紧接用拇指摇,称为“历音拇指摇”。
3、八度摇:大指和中指在八度和音的两根弦上用劈撮和剔撮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八度摇靠手腕演奏手指关节不动,大中二指要保持八度的弦距,且手指略有弯曲以适应这种指法的需要。八度摇仅用于连续八度和音的演奏,它在筝曲中使用比较少。
摇指类技法要求肩臂松弛,手指不动,固定指型,用手腕摇动或以小臂带动,形成快速密集的来回拨弦。练习中要求注意手腕的松弛和灵巧,肘部放松,手指触弦的角度和入弦的深浅以及来回拨弦的速度要一致,力度要均匀。训练方法有由慢到快,又由快到慢;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以及各种节奏型的练习。
三、快四点
“快四点”技法是勾、托、抹三种技派生出来的一种组合技法。要练好“快四点”,首先要解决“勾、托、抹”三种技法,传统的“勾、托、抹”技法。一般采用“扎桩法”,即右手无名指放在中指所弹弦的上面那根弦,如中指弹的是“5”,那无名指应该放在“6”音上,起支撑整个手形的作用,无名指应轻轻托在琴弦上,手腕放松,各个手指自然下垂。当拿到一条练习曲或指法练习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时中间不要间断,首先让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慢练,让学生体会各手指弹奏的敏捷性、颗粒性以及松驰的弹奏。在练习过程中,根据曲谱要特别注意大指弹奏的准确性,大指在不断地交换位置,所以弹奏上容易出现错误,习筝者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大指“到位”再弹,即大指一定要到了该弹的音才能敏捷触弦,食指触弦后,手腕放松并向前移动,便于大指的弹奏。
“快四点”强调的就是要特别注重勾、托、抹着三种技法的基础训练,它是很好地完成“快四点”演奏技法的基础。另外,还要重视演奏力度及速度的提高。
然而,古筝学习上出现了一些漏洞:打开琴就是弹曲子,没有目的、反复地弹,到头来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身体感觉疲劳。这样的反复只是对乐谱熟悉而已,对里面出现的一些技法,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练琴前得“开手”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开手”,首先是把手活动开,其次是针对乐谱中要出现的一些技法进行练习,这样作到心中有数、手下有数。只要这样慢慢练习、细细琢磨了,才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总之,筝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学习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合理的触弦角度是发出良好音色的必要条件;松弛而富有恰当爆发力的拨弦是学习各种技巧表现的基本环节。往往忽略了对基本功的重视,造成很大的弊端。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什么乐器,都要稳固、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174.
[2]袁静芳.《民族器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P158.
[3]何宝泉、孙文研.《中国古筝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