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追求完美的音乐课堂教学
【作者】 陆 微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对生活、对人类、对自然、对家乡、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还能促使师生在音乐的殿堂里共同成长。因此,音乐教学,有必要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只有积极思考,不断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有效尝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获得音乐特有的美感和享受。具体做法:
1、改变生硬的课堂提问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
我尝试着改变这生硬的提问方式,设制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我能分析曲子的结构”等,让学生欣赏音乐后选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题目形式和语气,便于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师生平等互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备课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如我教学“采茶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体裁的歌曲,让学生课前去寻找同类体裁的曲子,通过交流听赏、筛选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获得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里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
2、以游戏化的方式,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体验的活动中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采茶舞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分别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那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听力,熟悉歌谱,掌握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
3、重组教材内容,创设专题性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性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我以作品的体裁为线索,组合教学内容,比如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让学生逐一听辨,逐一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出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特点,及其演奏形式。在一堂课内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给学生不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一会儿进入《梁祝》真挚爱情的故事里,一会儿又加入到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中,然后走进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种课堂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概念,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探究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摸索音乐教学的新路子,才能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日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