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象分析及对策
【作者】 唐锦云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民族完全中学
【摘要】【关键词】
如何恰当、适度处置影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现象,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到农村中学支教的工作,工作中我悉心观察并与同行教师共同探讨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现象,深入思考、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现象的形成原因,积极探索了消除减小这些减效现象负面影响的对策,总结如下,与同行共探。
现象一:沉默
课堂教学中“沉默”是指: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课堂上总有些学生反应冷淡,沉默不语。讨论时没有他们的声音,发言时没有他们的声音,他们就象其他学生的影子,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成因:
1、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服从教师,教师“至高无上”的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以长者、权威、榜样等身份“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学生,课堂上师生关系成了标准的服从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在教师面前缺乏足够的勇气开展讨论和回答问题。
2、教师话语的霸权。课堂交流的前提是各交流方“地位”平等,但现实情况是课堂交流中,教师常常话语霸权,从而导致学生沉默寡言。例如: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脑中已有了标准答案,一旦学生回答出现语音、语法等错误或表述不流畅,教师就打断学生的话语,阻止学生发言,或对学生的发言不理不睬,转向其他学生。教师这种话语霸权态度,打击了学生发言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愿积极发言,保持沉默态度。
3、垄断性交流的原因。课堂交流活动常被班内一部分“好学生”所垄断、独享。成绩优秀、性格外向的学生干部在课堂交流中常当主角;而性格内向、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常当配角、听众和观众。
4、教师的教态。教师课堂上表情冷漠、言语和神态过于严肃,使学生望而生畏。
5、教师的常规工作做得不到位。教师备课不透、启发不当、教法呆板、教学语言枯燥乏味。
6、学生身体原因。例如学生身体健康欠佳或情绪处于低潮期,尤其是下午上英语课,因此主张下午不安排英语课。
7、学生心理、情感原因。初中学生年龄处于思春期,有暗恋、单恋现象;因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出外打工而造成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孩子,父母不能陪伴自己,倍感情感孤独,精神苦闷,生活理想缺失,缺乏学习进取动力。
对策:
1、教师定位正确、保持良好心态。教师首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转换角色,以课堂教学的合作者、伙伴的角色来关照、关爱学生。其次要与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再次教师应保持乐观大度、热情开朗、宽容包容的心态。教师良好的心态,可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是实现课堂上师生正常交流,减少课堂沉默的前提。
2、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课堂。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为了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少英语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习得。教师正确的课堂观是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积极性,减少课堂沉默的保证。
3、加强交流秩序管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一是要建立课堂交流规则,这样才能使课堂交流秩序顺畅、效率提高。二是要把规则落在实处,一旦发现学生违反规则,就要及时提醒和暗示学生遵守规则。
4、认真进行班情、学情调研,在备课中做到“五备”。
5、深入学生实际,与学生交朋友。教师要提前进入课堂,及时掌握学生身体状况;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目的、方法教育;要积极主动地同单亲家庭孩子,民工子女交朋友,谈心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现象二:游离
“游离”是指: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认真思考问题,而是持等待观望心理;当老师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有些学生会抱着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态度。学生“游离课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去改善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游离课堂,起初不易被老师发觉,得不到及时的注意和提醒,等到课堂教学气氛有所反应时,课堂教学效益已经受损,甚至出现有的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毫无反应的情况,因此英语课堂中的游离者对课堂教学质量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隐性因素。
成因
1、初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对处在身体发育期的十三、四、五岁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都在20分钟左右。
2、智力因素差。文化基础差、英语思维能力差。有些思想也有问题,认为农村孩子学英语又不出国。
3、非智力因素差。学习兴趣低、信心差、态度差、习惯差。
4、学习方法不正确。
5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语言平淡、内容枯燥而抽象、师生关系一般等。
6、课堂过大学生众多。当课堂过大人数众多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7、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学生家庭氛围乃至社会大环境(如网吧、游戏场地)等也是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重要因素。
对策
教师至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层面中发挥自身的力量,尽可能地帮助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游回课堂”。
1、积极学习、实践新课改先进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行动加反思”,积极“内化”新课改理念,用新课改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融合先进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行为。
2、让学生“动”起来听课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光听不想或只听不练,很容易走神,甚至有可能昏昏入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练习环节,科学合理地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安排好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和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练习消化学习内容。
3、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既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目标下限,即“下要保底”,又要为基础好的学生创造拔高的机会,即“上不封顶”。
4、建立过程性和终结性并重的学习评价方法体系。有些学生的课堂游离状态是比较隐蔽的,有时教师较难发现,教师只能通过作业和最后考试来跟学生“算总账”,而这种只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不科学,容易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放松要求,这无疑会加重学生课堂学习游离状态。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也计入考察内容,这样做会对学生课堂学习游离现象能起到很好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5、多开展教研活动,主动做到: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思别人的课堂,改自己的课堂。
6、经常同一些游离于课堂外的学生交流思想,给游离于课堂外的学生更多关怀和帮助。
现象三:乱轰轰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小组讨论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使小组讨论偏离了正确轨道,走入了误区,出现课堂“乱轰轰”现象。
成因
1、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
2、在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时,滥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3、随意分组讨论,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4、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职责不明确;
5、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控制不当。
6、教师未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时有效调控课堂。
对策
1、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就学习方式而言,接受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有的内容适合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内容则更适合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有的孩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可能会学得很好,有的孩子则不然。
2、准确选定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教法要形式多样。
3、合理分组,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4、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职责,要让小组成员每人都有任务,带着任务参加课堂学习。
5、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时有效调控课堂。
6、教会学生基本的合作技能:
(1)倾听技能。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2)述说技能。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因此,要使学生明确阐述问题时要条理清晰、不夸张、不缩小,使人乐意接受。(3)质疑技能。学会质疑,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4)勇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技能。当别人的见解和看法与自己不同却更合理时,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观点。(5)组织管理技能。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