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老师被淘汰了!”
【作者】 黎相艳
【机构】 广西钦州市子材小学
【摘要】【关键词】
“老师被淘汰了,老师被淘汰了!”这是爆炸性的一条新闻,所有孩子的目光都聚焦到老师身上。这里,没有忐忑不安,也没有师道尊严,有的只是解答难题后的一份兴奋、激动和开心!这是郑思斯老师在执教《找规律》中的一个场景,当学生初步掌握解决物体排列规律的策略后,设计的一个拓展性游戏。教师先出示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我们淘汰他。”接着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由5人参加游戏,从左边开始每人读一个字,按顺序接着读下去,谁读到最后一个字“他”,谁就被淘汰。开始是第5个同学被淘汰了。谁愿意替补他,你为什么不愿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释一下吗?如果6个人来玩呢,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玩,我插进你们队伍来,就排第2位,猜猜谁现在紧张了?现在是7个人一起玩,但老师不想再被淘汰,你说我该站在哪里……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说:课堂是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是一个交锋的平台,是一个交融的平台。”如何真正使课堂变成充分交流、交锋、交融的平台呢?一项让学生描述积极课堂环境因素的测试给我们揭示了答案:老师必须满足学生下列需求:
* 情绪安全感
* 趣味性(生动而贴近自己的课程内容)
* 自信(感到有竞争力)
* 权利(自我调控、自我接纳)和自由(选择权、自治权)
在《找规律》这一游戏的环节中,
在这个《老师被淘汰了》的教学细节中,如果我们细心琢磨,可以看出,郑老师在积极主动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并且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第一,老师和我们一起玩。和谐的课堂是多方位,立体化的。要想创建理想的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师生的积极、合理、有效的合作,努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氛围。郑老师确实精于此道:1.根据学生的兴趣编排学习内容——当学生初步掌握解决物体排列规律的策略后,设计的这样一个拓展性游戏。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看到这个“物体排列规律”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习通常会更主动。2.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古语中说“在做中学得最好”,郑老师的游戏环节中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心理都充分调动起来,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或验证物体排列规律之中去。不仅如此,郑老师走下讲台,亲近学生,参与学生的活动,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这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这虽然有点“功夫在教外”的味道,但这确实是取得高效的有效途径。郑老师的一句“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玩。”不知会让多少孩子受宠若惊和兴奋不已,因为满足了学生的“情绪安全感”、“趣味性”“自信”等需求啊。
第二,老师是我们的伙伴。在第一轮的游戏中,有学生被淘汰了,这是谁都不愿担当的角色,但也必须要有人来担当。为安抚这个同学,在第二轮的游戏中,教师看似很随意地站进去一起玩,结果老师也被淘汰了,这不仅让刚才被淘汰的同学找到心理安慰,而且很是得意,“我跟老师一起被淘汰了。”而对于其他同学,他们兴趣也很高涨,“老师,被淘汰”,太有意思了!而那几个跟老师一起玩游戏的同学,个个都开心,因为都不被淘汰!看似简单的一个游戏,折射出教育者的态度——不仅是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数。当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所处发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学生也有这类归属感的需求。这位尽责、热心、和蔼可亲的郑老师在关心着每一学生,无痕地安抚了淘汰的学生,鼓励了获胜的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大家都是一样的地位,不怪乎学生们情绪高涨了,因为学生觉得在学习游戏中自己很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面对困境和不利,该坦诚应对,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有可能遇上,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
第三,我们为老师出主意。“现在是7个人一起玩,刚才老师被淘汰一回了,这回我不想再被淘汰,大家想想,我该站在哪里?”话音未落,大家便支支喳喳议起来了,“不能站第N个,不能站第N个,可以站第A和第B个……”。在大家的建议下,老师站进去了,全班同学或是通过计算、或是用数数等方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帮助老师解了围。
郑老师玄机暗藏的“我该站在哪里”,表面示弱,实则一箭双雕:一是运用了构建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老师的对话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探索更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当学生最初的假设和事实相互矛盾的时候,鼓励他们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后,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给全班同学或是通过计算、或是用数数等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二是通过游戏,不但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获胜的欲望点燃了思考的火花,并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的“找规律”的知识来寻求智胜的策略。让学生明白“其实我很棒,困难,是可以避免的,战胜的;败不馁,胜不骄。”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与坚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