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之教师的作用
【作者】 刘志云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猫场镇新果小学
【摘要】【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下面就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之教师的作用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前提条件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例如[ 片断]师:我们学校四月份准备组织春游活动,同时会举行一场踢毽子比赛。为了选拔出参加这次比赛的人员,体育老师昨天测试了几个学生踢毽子的情况,出示:蔡小芳3分钟踢毽子309下,黄健4分钟踢了520下。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选参加踢毽子的人员,你会选谁?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有的说选蔡小芳,
有的说选黄健,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我装做一种很无助的样子说:“到底选谁比较合适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1:我可以根据他们踢毽子的总个数来看。
生2:不行,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算出黄健3分钟踢了多少,然后再比较。
生3: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认为可以算出谁1分钟踢的多,我们就可以选谁,这样比较公平。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从上面片段可以看出,在教学时,教师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来导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同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用我们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就有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开始。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从旧知推出新知的思维方式,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段连接到一个思维链条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组织设计好课堂教学每一个活动是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节课中,教师提供分别装有10个红球、10个白球,5个红球和5个白球的三个盒子,通过学生摸球,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这样有趣味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来说明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什么是不确定事件等,让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在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活动时,特别要注意不能搞浅层次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结论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很多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景象,并不代表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好,其实是让表面上的积极性掩盖了学生学习的不足。另外在小组活动之前必须要对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对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不能把小组活动搞成学生说说笑笑的场所,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思考、操作,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如在《游戏公平吗》这一节课中,在分组活动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然后要求活动后书写你从中得到的结论或想法。分组活动中转转盘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盲目地玩游戏,而是边做边思考、讨论,想着如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结论。最后通过一位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同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更多的人在学习中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以改进自己认识方式上的单一性。因此,组织设计好课堂教学每一个活动是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内容。
三、适当的指导是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形式和个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当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或偏差时及时纠正,及时帮助以明确活动的目标,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与学生“合作交流”。但教师参与学生的谈论必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在学生在思维受阻时,适时的点拨,并且要争取与更多的学生交流的机会,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知识转化为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将其引入自己早也设计好的思维圈中,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师生对话也是合作交流的一种形式。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形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这种对话淡化了师生之间的界限,老师更象向导或参与者,对话者更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更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当学生把老师作为合作交流的对象之一时,不仅仅使学生的的热情提高,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而且使老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也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了解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教学中心,应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作用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索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盗学生之间的相互倾诉、交流与合作。决不能认为自主探索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不仅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更是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