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百般锤炼,方能精彩呈现

【作者】 朱捷梅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市级游戏比赛时间的渐渐逼近,我园的游戏观摩研讨在如火如荼的氛围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尖锐的洗礼。亲历游戏的建构、改进、发展,直至如今走向众人认可的理想境界,个中的滋味只能感叹为:经由体验,方能促进游戏健康成长!以下便是工作在一线的笔者穿越本班(小班)游戏发展过程的始末,其中对体验征程中点点滴滴缘由解读的呈现,希望能引发彼此共同的思考:

  一、第12周的游戏与成长

  1.游戏准备

  动员家长收集各种废旧盒子,旨在将西侧走廊布置成建构区,让幼儿用各种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盒子拼搭建构成各种物品,如:房子、宝塔、多层蛋糕等。材料带过来投入活动时发现:幼儿拼搭的能力有限,他们的兴趣只是建立在敲打和乱扔的层面上,有几个攻击意识严重的幼儿甚至借此游戏的机会将手套上可比克罐,在同伴头上或身上胡乱敲打,而越是这样的幼儿,一下课他却越喜欢往该区域跑,于是,为了减缓该区域的乱、烦以及危险现象,我们将铁质的盒子先收藏了起来(等待幼儿会玩后再加投),只投放了部分纸质的,并采取了引领幼儿学习如何玩这些盒子的方法。

  2.指导重点

  指导幼儿从乱玩单独的材料到学习玩组合材料,即将材料拼成一定形象的东西后,能有意识地借助这些形象的东西创设出游戏的情境,并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再现游戏,从而走向会玩的境界。如:观察了所玩现象的种种弊端后,我及时地予以了评讲,随机地拿上三个大小不等的盒子,轻轻地我用从大到小的方法挨次往上搭高:“它们三个是怎样拥抱在一起的呢?”“大盒子抱着小盒子。”“像蛋糕!”薛静妍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哟,真像,你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你这蛋糕是几层的?”(将作品的成功无痕地抛送到观察专注、想象丰富、回答扣点的孩子身上,不仅能给该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还能引导和激发其他孩子努力表现的欲望),带孩子们一起数一数:“123。”“呀,三层呢,有谁知道这三层都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给予耐心的等待,留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当发现有困难时,我便予以情境式的引导:“啊呜,啊呜,好香啊,最下面的一层(一个黄色的大盒子)是用鸡蛋做成的,因为鸡蛋的蛋黄就是黄色的嘛。”听我这么一提醒,有孩子叫起来了:“那个是用巧克力做的(一个咖啡色的盒子)。”边说边激动地跑过来用手指了指中间的盒子,“那个是用奶油做的(一个白色的盒子)。”“蛋糕说你们懂得真多!哇,有客人宝宝要过生日了,(拿上一个玩具娃娃)让我们来庆祝客人宝宝生日快乐吧!”欢快地,师幼齐唱起生日歌……。分享着这些随性生成的精彩环节,作为成人的我也情不自禁地涌上了一份快乐而无比自豪的感觉:为游戏的好玩而快乐,为随意的生成逼真性而自豪,为自己情境式的引导能无痕地调动幼儿积极思考而欣慰,于是,兴趣盎然地,我和孩子们又投入了欢快的吆喝声中:“开始分享蛋糕咯,有谁想吃奶油层的,快快报上名来;有谁想吃巧克力的,快快张开嘴哟……”。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就在孩子们兴致勃勃之时,我将话锋一转:“会玩了吗?要想玩得快乐就要玩出新花样,赶快去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吧!”话一撂,区域一选,孩子们自主地玩游戏去了……。

  二、第34周的游戏与成长

  1.游戏准备

  为各个区域悬挂标志。为了使各区域的气场能有所体现,通过再三思索,我们决定给各区域悬挂标志,定名为:美工区、生活区、建构区、娃娃家,瞧,五边形的框架图,瓦楞纸的立体效果和彩色的小花、绿叶相间,还真给人以美美的、气派的感觉,也给各区域有归拢式的家的特点的感觉,只是在反复咀嚼中似乎又有些别扭:既然是游戏,而不只是区域活动,那么各区域的名称何必用生硬的**区来展现,假如改成游戏中所需的某种昵称,以方便调动幼儿更好地将游戏的情节予以串联,岂不更好!如:将“生活区”更名为“美美屋”,目的旨在:美美屋里,孩子们可以扮演成玩具娃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娃娃们系上漂亮的蝴蝶结、戴上漂亮的项链,把娃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展现他们心灵手巧的外表美;他们又可以帮娃娃们穿得暖暖的、把娃娃们喂得饱饱的,展现他们关心他人的心灵美……;将“手工区”更名为“糕点坊”,意即:不管是娃娃家还是美美屋的娃娃们,他们所需的糕点都是来自于糕点坊的师傅们的辛勤制作……。

  2.指导重点

  请建构区域的幼儿将塑料积木穿线后,做成项链、手镯,送给美美屋的孩子去帮玩具娃娃打扮,投放彩色的丝带给孩子帮娃娃装扮。

  3.游戏观察记录

  活动中发现孩子打蝴蝶结的能力欠缺,心里很想帮娃娃打扮,但就是玩不出结果,因此也就削弱了游戏的兴趣:吴星全、王鑫鈺等在想给娃娃打蝴蝶结却又不会的时候,则以用丝带捆着娃娃的身体晃荡着玩了起来,但晃荡了一会儿后就把娃娃给搁置了……。

  4.活动反思

  凡事都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来建构,虽然蝴蝶结好看,但那种技能性的东西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大人应走出想当然的误区,变“我能给孩子什么”为“孩子能跟我要什么”,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游戏需求,优效地促进游戏的健康发展。

  三、第57周的游戏与成长

  1.游戏准备

  精心制作了精美的糖果、各式材质的串、饺子、肉包等部分半成品的糕点投放到糕点坊。观察幼儿开展糕点坊的游戏情况时,发现幼儿只是一味地静坐在桌子前制作点心,而美美屋和娃娃家的孩子们也严重缺失着用糕点喂宝宝的情境,如此就不仅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缺乏互动、有被孤立的感觉,而且也使得游戏的情节因缺乏了这些点心的提供而变得单薄、缺乏生机,因此,抽调一部分人员扮演快递员,将做成的点心送到娃娃家和美美屋去,便成了游戏灵动的锁链,此外,为了一方面能更好地激发幼儿丰富制作点心的灵感,另一方面解决幼儿无法逼真表现部分点心的困难,老师还精心制作了一部分精美的糖果、各式材质的串、饺子、肉包等,投放于糕点坊。

  2.游戏观察记录

  幼儿对新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快递员们自主自发地在增加,娃娃家和美美屋的家长们在接到点心后都纷纷将自家的娃娃喂得饱饱的!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们是那么地开心、投入,看着那么精美、逼真的点心,有的甚至连自己都禁不住地扮演起了吃的样子呢。

  四、第8周的游戏与成长

  1.游戏准备

  也许是由于体会到娃娃家好玩的原因,今天有大部分幼儿都涌到了娃娃家的区域里去了,这就使得本来显得还挺大的娃娃家反而变得拥挤了,加上幼儿自行分配角色的说话声此起彼伏,就使得娃娃家的游戏显得乱而杂,再细心深入游戏过程了解,由于桌子少的缘故,部分餐具、灶具被幼儿弄到了地上,由此便大大缺失了爸爸妈妈炒菜、烧饭的情境,当老师发现这一现象时,虽然也以各种方式(如打电话提醒)引领幼儿予以重视,可由于环境氛围的缺失,孩子们还是难以入境。

  为了使娃娃家中作为爸爸妈妈做事主流的炒菜、烧饭情境得以充分地再现,我们在娃娃家北侧专门设置了厨房,厨房内增添了灶台,而该灶台的高度则以让幼儿站着操作为宜,目的是:避免过低后又让幼儿喜欢趴在上面,而影响到炒菜情境性的生成和积极性的提升。

  2.游戏观察记录

  人数得到减缓了,孩子们游戏的干扰因素就相应减少了,游戏的情境性便容易得到彰显了,瞧,当爸爸的徐凌瑞要炒菜了,他找起了盐,找来找去,没找着,就自言自语了:“咦,今天家里怎么没有盐了呢?”眼看问题确实难以得到解决了(作为小班的孩子,该方面的丰富想象能力似乎有限),于是教师便以游戏者的身份予以加入:“瑞瑞,要盐吗?这里有呢!”拿上一个小小的、扁扁的塑料容器,轻轻地将一侧的小口对准煤气灶上的锅口倒下去,然后收起容器:“好了,盐放好了,赶快炒吧,要不然,菜要焦了,瑞瑞,我把盐瓶子放在旁边,你自己看着用吧,我还要忙去了。”“好的,我知道了,谢谢!”……

  历经几个月的游戏进程在亦步亦趋中逐渐走向成熟,植根于“学前活动的游戏里蕴含着价值”的重要功能,坚信于“幼儿获取知识最强的力量就是他们对游戏的热情”理念的支撑,我们一直极其认真地关注着游戏的发展,但发展是个故事,故事中,我们仍需时时处处争做有心人,用心地走进故事,让自己与幼儿一起成为故事的主人,因为,成长是个互动、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