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展生态农业对城镇生态环境改善分析

【作者】 庄 硕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建设速率逐步提高,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就成为了首要问题。本文简要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定义,农业的基本功能,并论述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方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城镇;生态环境;改善
【正文】

  伴随着当前城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地区都发生了资金紧缺、环境损坏等生态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对促进城镇发展有十分显著的功能。在生态农业中,其特有的功能决定了农业与城镇融合的可能。以下简要论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功能及发展方法。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基本内涵、特点

  生态农业指的是以项目工程学、经济学、农业理论及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土地的空间、当前技术、生物资源等进行配置优化,依照规模创建并完善同环境相适应的复合型生态体系,对体系的结构进行优化,对体系的功能进行改进,保证效益持久,最后形成布局区域化、基地多样化、生产专业化,销售一体化的复合农业运营系统。促进农业生产同环境发展相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对于生态农业来讲,重点强调生态的实质,需要人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调节好生产、建设与环境的关系,确保在保证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降低污染、节约资源,创建美好环境,将农业发展创建在绿色生态层面上。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 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 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农业的基本功能

  对于农业来讲,其具备特有的生态功能,即农业不但包含了大量的农副产品生产,同时还包含稳定自然、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等功能。农业不但是一个产业型的部门,同时也同我国的土地改建、生物保护、生态优化等存在密切的关联。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预防污染,保障生态稳定。生态农业的发展将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密切的关联起来,在尽可能满足人们农业需求的同时保证生态体系的长久性与稳固性,为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夯实基础。另外,农业还具备提供生态产品、支持生态系统的能力,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例如:农业中的稻田,其属于湿地环境,自生态层面来看,其具备特有的基本功能。本身就是友好环境型的生态体系,具备污水净化、调节温差、抗涝耐寒、减缓城镇“热岛”情况的能力。

  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2]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2]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

  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2]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七)推广力度不够[4]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方法

  (一)将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全部发挥出来

  对于城镇来讲,其是一部分特别的生态人工体系,这个体系的结构十分简单,包含的物种较少,所以较为脆弱,依赖外界的能力较强。同城镇相邻的生态农业区域是此体系中主要的支持区域,发挥着保护并改进生态环境的功能。所以,应加大力度发展城镇周围的生态农业,调整并保护城镇四周的林地、果园、农田等区域,创建长期稳固的城乡联系,预防发生城镇过度扩张等情况。另外,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容易遭受光照、水体污染、城镇建设等影响,因此,应重点保护城镇四周前沿的农业区域,施行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政策,将生态农业的基本生态功能全面发挥出来。

  (二)通过生态农业带动经济发展,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

  对于城镇经济发展来讲,应创建合理、科学的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对进行规划期间,应依据所在地的农业长处,基于生态农业的层面上,创建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相结合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行生态工艺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另外,根据所在地生态的文化特点,大力发展旅游行业,为民众提供良好服务。此外,也可以凭借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同四周的城镇创建生态来往,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于生态农业来讲,其自身就归属于绿色生产的一类,所生产出的商品都为绿色产品,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期间,加工绿色农产品的过程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所以,想要使城镇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就应将生态农业划分到城乡建设及经济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从而确保城镇建设与城镇规划紧密关联起来。

  (三)在城镇的四周创建不同模式的生态农业

  对于每个城镇来讲,由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周边环境、自然资源等都存在极大的区别,因此,就应依据区域的差别创建不同模式的生态农业,并实施与其相对应的发展方法,进而为发展城镇生态体系提供支撑。例如:对于北方区域来讲,想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应创建“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并实行配套技术;对于南方区域来讲,想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应创建“猪—沼泽—果”的生态模式,并实行配套技术;在一些平原区域,应创建“林业与畜牧业并存”的生态模式,并实行配套技术;在草原渔区,应创建“利用与恢复”的生态模式,并实行配套技术。另外,还存在渔业生态模式、畜牧业生态模式、种植业生态模式等。

  总结:

  总而言之,城镇发展同生态农业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想要保证城镇生态环境的稳定、良好,就需要始终坚持农业生态发展,确保生态良性循环,调节人与自然、资源二者的关联,从而保证城镇可持续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陈祥春,殷俊峰.生产生活中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以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为例[J].农技服务,201107).

  [2]吴善略.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