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浅谈

【作者】 郑之河;王荣刚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程戈庄小学;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柳家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针对以上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如:1.25×0.8=   0÷2.8=  0.25×4=  6.5÷6.5=……等,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PPT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二、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就数学本身,特别是数学计算教学而言,好象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开会”,只是在玩一系列的数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比起好玩的游戏,卡通漫画和好看的电视来说,数学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到家。因此,我在教学中渗入游戏。如: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教学中,我以游戏《机灵的小数点》出示,让学生玩乐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我在教学中,积极准备数学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

  另外,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

  三、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

  在让学生自我分析错题原因时,比较常犯的错误有“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017写得模棱两可”,“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等。这就要求做题时必须静下心来,先把数字书写规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有审清运算顺序就简便运算。如3.5×5÷3.5×5,学生错误地算成(3.5×5)÷(3.5×5);7.26×3.05写成7.26×3.5来计算;有些题学生在打草稿时,不注意书写,导致自己都看不清楚出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避免错写、漏写数字或运算符号的情况,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评价学生作业时,把学生的书写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书写认真的得到表扬鼓励;书写潦草的及时进行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得到重视。

  四、讲清算理,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教具演示,讲清算理。算理的抽象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

  2、学具操作,探索感悟。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学生对20以内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就请出小棒来帮忙,让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4、重视感知,加强刺激。对于学生易忽略的部分,要注意加强其刺激强度(比如强调进、退位,强调小数点的处理等),吸引学生注意,留给学生一个鲜明、正确的印象,避免和减少以后计算中的错误。

  5、加强辨析,比较强化。根据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新旧知识的精确分化。

  6、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开展针对性练习,强化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力争当堂巩固。

  7、注意反馈,及时纠正。及时反馈,找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