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李红飞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关键词】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所以,在教育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视渗透德育教育。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人们的信息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爱护计算机设备,培养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总之,无论如何,我们要在下节课的学生来时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电脑完好,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
二、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如上课时,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的现象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信箱、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全都删除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的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他们懂得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科学态度教育是计算机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在计算机实验中,必须消除实验中的主观性。要求学生对程序运行结果要实事求是地报告,坚决反对为了达到“通过”程序而去“造”结果数据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要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理论的学习态度入手。这就要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只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计算机实验的重要作用;另一种则相反,他们仅仅对计算机实验感兴趣,而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之逐步树立起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并用以指导整个学习实践活动。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