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草船借箭》教学纪实

【作者】 张财业

【机构】 黑龙江省望奎县厢白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师:人们都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为什么呢?诸葛亮有这么神奇吗?学完第十二课《草船借箭》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师:就是先写了事情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接着写事情的发展,诸葛亮做借箭的准备;又写事情的高潮,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取得借箭的成功。

  生:我还知道课文一共写了4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主要人物是诸葛亮。(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生:通过初读,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是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师:这节课我们看诸葛亮这个人物,课文要赞扬他什么?

  生: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这个词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本课是指诸葛亮利用大雾、曹操多疑等有利条件成功借到十万之箭,可见诸葛亮才智超群,足智多谋。

  师:那么文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

  生:课文第三段借箭经过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说说借箭的过程可以分为几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步的内容。

  生:借箭的过程我分为4步,每一个自然段一步。

  师:好,请大家自学讨论,怎样概括每步内容?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怎样从诸葛亮一步一步的安排谋划中,看出他算的神想的妙呢?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注意抓住具体的词语来理解。

  生:我是从“二十条”“三十名”这两个数量词看出诸葛亮算得准,如果少一条就装不下十万支箭。如少一名军士,就造不成那么大的进攻声势。因此,从这两个词能看出诸葛亮算得神。

  生:我抓住了第二句中的“四更”这个词,四更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3点之间,这个时候是最黑的,而且有大雾,这些都有利于借箭。可见诸葛亮算得真神呢!

  生:我抓住了最后一句“绳索连船”这个短句,其好处是大雾中避免船只走散,减少船只之间的空隙,有利于受箭。

  师:这样体会的就更完整了,“从准备出发”这一步中的确能看出诸葛亮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接着汇报虚攻这一步。

  生:我抓住了第二句中“一字儿”这个词,这个词是指把船横过来,二十条船都面向曹营,扩大了受箭面积。

  生:我还抓住了“擂鼓”“呐喊”这两个词,这里是指虚张声势造成佯攻态势。

  师:这两个词本意是什么?

  生:本义是指在战场上制造进攻的声势,本文是虚攻,诱使敌军放箭。我还抓住了诸葛亮的话中“一定”和“只管”这两个词,看出诸葛亮算准了曹操性格多疑,知道曹操肯定不能派兵出来。

  师: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板书:知、多疑)那么曹操此时是什么态度呢?(引读曹操说的话)接着说说第三步。

  生:我抓住“调转船身”这句话,这有几方面的好处。第一是使船两面受箭,第二可以保持平衡;另外,船头朝东,也便于撤退。

  师:是啊,箭借来了,还要考虑撤退的事,曹操会不会追来。再看最后一步,你们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找到“顺风顺水”这个词,可见诸葛亮神机妙算。

  师:谁能看着图(课件出示)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顺风顺水的?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曹营在长江北岸,东吴在长江南岸,诸葛亮撤退时正好是顺着水势向东,加快船速;从这里看出诸葛亮在出发前就算准了撤退时的风向,可见诸葛亮识天文。(板书:通天文、晓地理)

  师:下面我们再通过画面进一步体会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巧妙筹划去的借箭成功的。大家看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和老师一起来说一说。

  师生:我们看,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漫天,诸葛亮吩咐军士们把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接着看,船队逼近曹军水寨,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命令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高声呐喊。曹军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知虚实,便让军士们朝江中放箭,船身开始倾斜。诸葛亮下令,掉转船头,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不大一会儿,船的另一侧也插满了箭,船身也渐渐恢复了平衡。这时候,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船两侧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然后顺风顺水驶回了南岸。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看出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草船借箭》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又是由于什么缘故引起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二两段,齐读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是抓住了“妒忌”这个词理解的,妒忌就是看到别人的才干地位超出自己而心怀怨恨。(板书:妒忌)

  师:这个词还能体会到周瑜的什么特点?

  生:周瑜心胸狭窄。

  师:对,正因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设计陷害人。那么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设计陷害诸葛亮的呢?默读二、三、四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说一说周瑜是怎样步步紧逼陷害诸葛亮的,体会一下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试着读一读。

  生:我抓住“商议”这个词,商议表面上是商量讨论,实际是周瑜借商议之名为难陷害诸葛亮。读周瑜这句话应该带着试探的语气,还要客气点,因此语速要稍慢。(试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读得挺好,但试探的语气还读得还不够,应该这样读。(师范读)

  师:周瑜先是试探,然后怎么做的?

  生:周瑜接着逼迫诸葛亮接受任务。从“先生、请、希望“这些词看出周瑜表面仍很客气,但从”公事”这个词看出周瑜是在逼迫诸葛亮,因此读的时候要把“公事”“和“不要推却”读得重些,突出周瑜的阴险狠毒。(生练读)

  师:周瑜又怎样进一步逼诸葛亮的?

  生;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句话读得时候语速要稍快些,体现周瑜急切的心情。(生练读)

  生;周瑜不但逼诸葛亮下军令状,而且还不给诸葛亮准备齐造箭材料,这段话直接暴露出周瑜的阴险狠毒,因此要读得重一些。

  师:面对周瑜的陷害,诸葛亮是什么态度?他说的话应该怎么读?

  生:诸葛亮是胸有成竹的,读他的话应该读得从容些,很沉稳,语速不应太快。(板书:识)(生练读)

  师:鲁肃很忠厚,顾大局,识大体,所以看到诸葛亮接受任务替他着急。(板书:忠厚)

  师:这篇课文人物特点鲜明,人物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着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结尾这一句又与文章开头呼应,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附板书设计:

12.草船借箭

   通天文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鲁肃  忠厚

   晓地理        曹操  多疑

       (神机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