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作者】 郭 勇

【机构】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同类文本的比较阅读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同类文本内容的相关性,思想内涵的异样性,与读者阅读鉴赏的能动性,主观感情的差异性;促成了学生学习鉴赏过程和结果的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因此同类文本的比较阅读,更需要仔细研读,挖掘其魅力所在,体会其不同的思想内涵。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课文加以比较,培养了学生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一些做法,重点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我们知道,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组织在一起起来,引导学生边对比边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地阅读,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但如果把它和同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读物中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完美的结构和博大深厚的思想意境令人折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学生会不会由于好奇而自觉地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因为已经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出现一种排斥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在自我比较之下,对《游岳阳楼记》又能有多少认识?他们能理解《游岳阳楼记》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吗?他们能体会到袁中道的游记小品中情与景会,物我合一,声情并茂的艺术佳境吗?他们能感受到《游岳阳楼记》也是别具魅力的精美之作吗?因此,我的教学设想中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对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也能体会到此文中作者怀才不遇和痛失兄长的真挚感情。

  首先,比较阅读能更好地挖掘其思想内容的独特之处。《游岳阳楼记》一文中“九水之水”与“巴江之水”的气势强弱大小的比较,作者的“可哭”与滕子京的“不可哭”的比较,提纲挈领地成为本文“情与景”教学的突破口。

  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了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也感受到了“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的九水之内敛含蓄。那么,岳阳楼处在九水会集而成洞庭湖,因“穷其吞吐之变态”,所以为“奇”;因“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所以为“奇”;加之“君山妖蒨,以文其陋”,由此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岳阳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的美妙,有山无水,有水无山,岳阳楼景观都会变得黯然失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写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学生感受到的是岳阳楼的磅礴壮阔、富于变化。两相比较可谓相得益彰,各得其妙。

  文贵以情。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第二部分内容中,作者的“可哭”与滕子京的“不可哭”实为本文感情虽悲而奔放之所在,既怀古又感伤自己。学生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已经对滕子京有所了解,而本文变换角度写了滕子京“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年少而有才志,也曾得到重用而“展布其才”,又有范仲淹为知已,所以虽遭弹劾却是“不可哭”;作者自己的经历是“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玄鬓已皤,壮心日灰”,又痛失兄长,如同“寒雁飘零”,两相比较实为“可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比较中瑕瑜自现。

  其次,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领略不同艺术特色的能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语言优美是历来备受推崇的。文字历练如洗,骈散结合,节奏舒缓有致,这是本文语言的最大特色。比如:“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些短句轻松明快。再比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类散句因其思想内涵的深沉而凝重缓慢。除此之外,修辞运用恰切自如,文中的对偶、借代、夸张、设问、互文等修辞语句随处可见。比如互文语句有“虎啸猿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比如对偶语句有“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一文中也不乏修辞运用。比如:比喻九水“如匹练耳”,比喻巴江之水“卷雪轰雷”,用拟人写九水“屏息敛衽”,用比喻写君山“如一雀尾垆”,用比喻写“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用对偶句盛赞滕子京“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用比喻写自己“寒雁一影,飘零天末”的悲凉处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悉心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两篇文章语言艺术的独到之处,进而深入感悟两篇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

  通过上述比较学习,再整合起来比较两篇文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曾鞭策和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另辟蹊径,虽思想内涵不及,但写景、抒情和语言方面毫不逊色,成为明代公安派“独抒性灵”的代表作品之一。

  最后,比较阅读中引领学生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讨论两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人生境界?在对文章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美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的同时,也能充分肯定袁中道情真意切、独抒性灵的真率。再比如:让学生讨论语言方面的学习收获有哪些?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修辞手法的运用,长短句式的变化,体会深刻,领悟颇多,发言也就积极踊跃,滔滔不绝,有的学生仿写对偶句,兴趣浓厚,内容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这种比较中求同存异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和提高学生理解赏析能力,达成求同存异的审美情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选准教学突破口,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辨析不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领略题材相关而又内容不同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