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评价的误区及评价的策略
【作者】 刘培珍
【机构】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同学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随着教育评价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肯定,随着对教育评价研究与探讨的深入,我们以往所进行的一些实践活动也就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它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目前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评价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可是,作为语文教师对此理解不能片面。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不论学生发言时说些什么,都不加辨析地肯定、鼓励,甚至高度赞扬。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翠鸟》一课时,学生说到翠鸟的外形特点时脱口而出:“翠鸟喜欢贴着水面疾飞。”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加以鼓励:“说得好!”又如,学生在讨论翠鸟的颜色特点时,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五花八门”。教师不加分析,大声鼓励:“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样做,极易造成学生对这几个词语的混淆,不仅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会对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造成障碍。
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倾听,不加以辨析,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教师不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正确的评价?没有正确的评价,学生怎样进步?
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更好地发展。
误区二:过于注重既定目标的达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学时,我们在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真可谓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以求能完满地达到既定目标。所以我们往往被自己较为完美的预先设计所束缚,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发现学生的发言有偏离教学设计方案的倾向,便立即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来,以使教学按原计划有序地进行。孰不知在这拉拉拽拽的过程中,师生都成了完成教案的工具,教师是教案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教案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教师在力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全面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却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让学生找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并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一个又一个学生读了,不论学生读得是对是错,是好是差,教师都不说什么,直到有一位学生读出教师想重点指导的部分,教师这才展开笑容进行指导。这种现象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当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教师或沉默不语,或巧妙地打断学生,只有当学生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才大加赞扬,就此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这不加批评、貌似开放的评价,实则只留给学生惟一的路径,那就是教师所赞同的答案和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在教师一丝不苟地“走教案”、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的,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的内趋力。
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一个“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做现场处理,随机调控。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教师要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善于把“刚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角度都应考虑评价的整体性。
误区三:忽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注意到了评价的多样性,却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如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便存在着种种误区。当学生朗读完全文时,教师往往只给一个宏观的评价“读得不错”,对于学生究竟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怎样改进,却缺乏具体的、微观的评价和指导。评价学生读得好与不好,也往往是以教师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学生群体的标准进行绝对评价或相对评价,而缺乏学生个体内差异的评价,不能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参与朗读评价,但往往是听的学生评得热热闹闹,读的学生却没机会辩解,没机会参与评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评完了,教师为了抓紧时间也不进行总结性评价,也不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就不了了之。其实,学生的评价多半是较为肤浅的感性认识,评价的语言也较为简单,虽有可取之处,但若缺少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与交流,缺少了教师具体细致的指导,教学成效甚微。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应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改正错误、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通过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所以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有以下策略:
策略一:评价及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应当即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学生反馈上来的那些错误信息或判断,也应该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错。
策略二:评价中肯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激励,二是纠错。对于激励性的,我们用起来比较顺手,一句赞扬的话,一个首肯的眼神均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纠错性评价我们要慎之又慎。我们不难发现直到目前仍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当众进行讽刺挖苦。要知道诸如“真笨”、“没用”之类的字眼应该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大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老师从爱心出发,说出评语既不伤其斗志又能激起其改错,既一语道破又显委婉可人。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评语要中肯,不随意、不做作,因为中肯的纠错和由衷的赞扬同样会令学生有种春风拂面之感。
策略三:评价到位
无关痛痒的随意性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一股“穷追不舍”的精神。当然,这又涉及到另一个组矛盾一——教学计划与课堂随即处理的冲突,因为许多评价往往是“节外生枝”。但必要时,我们应冒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能,停下来把对学生的评价落到实处。因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策略四:评价公正
一般来说,教师都比较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只有对尖子生的肯定,而没有对后进生的认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课堂评价中最大的忌讳,教师应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更要去关注后进生,千万不要厚此薄彼。我班里有个学生,学生成绩确实是差,上课时,老师讲课他不听,同学读课文,他却在一边做小动作,很多字都不会认,不会写。有一天,是作文课,写想象作文—童话故事,他破天荒站了起来,津津有味的讲起了三只小猪的故事。虽说故事没什么意义,但我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了他的:“你的想象真丰富,要是故事能给人启示就更好啦,加油。”面对他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同学们以由衷的掌声对他给予了鼓励。他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从那以后,他真有了变化,课上小动作少了不说,还能常常举手,学习也稍有了进步。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学生能从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眼神或手势中找回自尊与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
策略五:评价多元
教师在评价学生,如果经常只说:“不错,很好。”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没有了新鲜感,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恰当的评语,避免千人一面。一次,我在上二年级上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有个学生说出了很多有关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我对他说:“你知道的真多,一定是个爱看书的孩子。”又如,对待学习稍有起色的学生,就对他说:“你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今后会做的更好。”对作业书写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的字结构挺好,如果字写得再认真点那就更好了。”对有创意的学生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快乐健康地成长。
评价的多元还表现在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往,课堂评价只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课堂评价中融入了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又分为:同桌互评、小组评议。在同桌互评时,我发现同学们在评价对方时,老是挑毛病、找缺点,使被评价的学生很没面子,读课文、发言的积极性也降低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先评价优点,再指出不足。渐渐地,同学之间的评价变了。比如,在听了别人朗读课文后,会说:“我觉得你的声音虽然小了点,但读的很有感情。”或者说:“虽然你读课文时丢了几个字,可是你的声音很响亮,你可以再试着读一遍。”又比如,听了别人回答完问题后,会评价说:“你回答的很好,我可以给你再补充一点吗?”在认字时,同桌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会说:“不会不要紧,我来帮帮你。”学生慢慢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适时地、恰当地给别人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气团,而且培养了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处世的原则和生存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要防止三个误区。即:一是对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盲目鼓励;二是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既定目标的达成;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不同类型评价的整合。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做到:评价及时;评价中肯;评价到位;评价公正;评价多元。总之,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在运用过程中要讲方式方法,要正确地、恰当地去评价学生,应多找学生的优点,但也不是说不能找缺点,要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要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句话:要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发现不足,学会欣赏,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