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

【作者】 郑 卫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凉风中学

【摘要】音乐给人以启迪和寓示,音乐的欣赏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音乐、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并通过音乐去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启迪其智慧。在这篇论文中讲述的是:音乐的欣赏教学怎样通过音乐的故事情节与画面、音乐的旋律线条与织体、音乐的时间艺术与美术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去引导和激发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多媒体;想象力
【正文】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性的趋向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学也是如此。

  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兴趣已成为点燃学生学习音乐智慧的火花,探索音乐知识的动力。可见,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多年,在这里谈谈本人在音乐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感受,与同行共勉。

  一、从课前导入引发兴趣。

  导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精彩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情绪迅速与作品拉近。例如:在学习湘教版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时,我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首乐曲背后的动人故事,学生们对女大学生的敬佩、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学这首歌曲的兴趣也盎然生成。在这种情形下,我在教学这首歌曲自然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先讲了作品创作的轶事“一份土豆与这一作品的来历”。这样短小精悍的导课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又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二、从教学活动中培养兴趣。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在初中各年级教材中,就安排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当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距离,学习不易理解感悟,如何缩小这一距离呢?我以往的做法是,先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再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旋律,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兴趣索然。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欣赏歌剧《卡门》之前,我先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与歌剧有关的资料(如:视频、图片、故事、文字资料等),课上我先请学生们逐个上台当小老师,向全体学生讲述《卡门》的故事和有关歌剧方面的知识,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因为自己参与进去了,说的情绪激昂,听的则津津有味,再加上教师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让同学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了。

  三、利用探究延续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提问,一个耐人寻味的题目,一个崭新的课题,一个出乎意料的唱音,都能使学生的兴趣延续下去,进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欣赏歌曲《鳟鱼》一课时,作品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鳟鱼受欺骗。”以往教学到这里时,我总是提问:“结果小鱼怎样了?”学生也总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鳟鱼被鱼夫吃了。”通过认真地反思,我感到这样提问没有深度,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今年教学中,我换了一种问法:“小鱼就这样甘心上渔夫的钩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不甘心,小鱼绕过渔夫的钓钩,迅速游入了一旁的大河,渔夫只能在河岸上干着急。”有的说:“当渔夫的钓钩过来时,小鱼猛地向上跳起,用自己的尾巴狠狠地打在渔夫的脸上,打地渔夫满眼冒金星,小鱼却趁机逃出了渔夫的追捕。”有的说:“小鱼佯装上当,只是在钓饵周围游来游去,就是不吃饵料。时间一点点过去,渔夫只好放弃。”在学生美好的想像中,小鱼不再是可怜的弱者,而是变成了聪明、勇敢的化身。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怀着美好的想像,再次去欣赏歌曲《鳟鱼》,并续编歌曲时学生的动力十足,信心百倍,这堂课的效果自然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兴趣持续长久。

  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已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如果我们能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科学地使用它们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现场”,不仅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长久的保持。我校由于地区偏远,教学设施有限,有许多乐器不要说学生,就连我这个教师教也不曾摸过,怎样给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呢?现在,我通过多媒体教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通过幻灯片、投影、网络、VCD等,让学生目睹了这些乐器的形状,耳闻了这些乐器的优美音色,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乐器的使用方法,领略了这些乐器的无穷魅力,对音乐产生了更大的、更持久的兴趣。在日常其他方面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充分地表现音乐的形、声、情感等特点,达到了声文融汇、声画并用、声像结合、化静为动、声情并茂的效果。学生的兴趣便持久的被调动起来,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总之,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兴趣爱好,努力想出更多的新方法、新措施,一定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从而逐步提高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 [J]中国音乐教育.2009.06

  [2]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 [J] 艺术教育.2006.(02)

  [3]徐永青.《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J].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