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心—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

【作者】 李 艳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口镇吐丝口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回顾这些年来和学生谈心的教育场景,历历在目。尤其是我初做班主任那几年,因为经验不足,在和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现在我就谈谈我的那些失败的经历,以供各位同仁借鉴。

  第一,注意邀请方式,三思而后行,邀请学生尽量不公开。

  情景一:

  那天早晨,我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当我翻开A同学的作业的时候,一股无名怒火从心头涌起。他的作业本上干干净净。我按捺不住,跑步到教室,站在讲台上,不顾正在上课的同事,大声说:“A同学,你出来……”。

  在这一刹那,我看到A的脸色变得极不正常,满脸都是尴尬。其他同学也瞪着眼睛看着他。有几个还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A从座位上到教室门口短短的几米的距离,却被他走的无比沉重。

  可惜当时我太年轻,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以为他仅仅是畏惧批评而已。我在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将A一顿猛批。A低着头,嗫嚅着承认了自己因贪玩而没有完成作业的错误。那个时候,我还沾沾自喜,以为将他彻底说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可是事情的发展出乎我的预料,A突然从以前对我的尊敬变的无视起来。上我的课的时候再也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非常潦草。并且据其他同学反映,他在许多场合表达了对我的不满。原来,A是个非常敏感的孩子,那次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把他叫出去后,他感觉到失了面子,再加上一些同学胡乱猜疑,导致我们俩的关系恶化起来。

  因为没有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草率大意继而居高临下地邀谈,一开始就注定了谈话必将失败。从此之后,我在发出谈话邀请前,都对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进行揣摩。对于A这样的孩子,尽量悄悄进行。可以在作业本中提出真诚的邀请,可以写一张小纸条找个机会交给这位同学,可以在路上碰到了跟学生预约一下,甚至可以利用作业本上的空白和他笔谈。

  第二,应该有一个合适谈心地点

  情景二: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和B同学谈心,办公室里人来人往,一会儿,一位老师过来了对B说:“B同学,今天又犯错误啦,你这个小子,真是屡教不改啊。”一会儿,另一位老师过来了对B说:“B啊,怎么上课老师走神啊,成天想什么呢?”一会儿,另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他们班的某个学生谈心,大概那个学生太调皮了,结果谈心成了慷慨激昂的批评。听的B心惊肉跳,抬不起头来了。这哪里是谈心的地方啊?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干了次大集啊,或者说无异于一次集中批判。 这种情况下,我和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谈话,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谈心的场合,我想,必须精心挑选。为什么一定要在办公室呢?少有人去的操场角落,校园里的林荫小道,学校的楼顶平台,等等一切没有干扰的地方。这时候,师生之间不会再有距离,谈话自然而然就会很和谐的进行。

  从这两件事上,我总结到,和学生谈话,一定要注意细节,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抓好细节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一个观念,那就是,与学生的谈心应该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常抓不懈的工作,而不应该等到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再去谈心补救。亡羊补牢对于教育来说,副作用要远大于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