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课程教学的运用

【作者】 黄 熠 刘立贤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中学生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文对德育课程教学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联合国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现在的中学生大都为15-18岁的青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具有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感情冲动等青春期的特殊心理特点,可塑性很强。这些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根据这一群体的身体特点和认知水平,加强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都是整体地发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情感、意志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是受这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动机和态度,自始至终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环境适应和心理调适能力、冷静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理性清晰的抗挫折能力和控制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完善的个性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德育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德育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借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考查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体意识,则有助于德育课程深入到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层面,增强现实性品格。

  二、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搭建情感平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土壤”。

  情感伴随人类认识过程始终。美好的情感可以加速认识的过程,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许多教育心理实验证明,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程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热情、开朗的个性。因此,要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培养可渗透的“土壤”——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和自己一齐去探求知识。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德育课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社会调查法、音乐欣赏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营造融洽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乐其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条件,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参与权;其次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

  3、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保持良好教学情绪。

  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情绪和心理素质,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意境中学习知识,并完善人格。为此,学校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抓好德育课堂的主阵地。教师课堂要精神饱满、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常带微笑。

  (二)提高德育课教育可信度,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相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空间、时间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素材,从问题入手,从现象入手,从现实入手,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

  在德育课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的整体,这样才能培养出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正确体现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中学生。

  (三)强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支撑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可强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在德育课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利用模拟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或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活动和交流机会。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组织安排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反馈和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构建过程。如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小组表演等活动。

  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更体会了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懂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

  德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进取。笔者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组织多种竞赛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学分,每节课末进行学分公布等形式刺激学生主动竞争,培养学生通过真才实干,争取应得的利益。从个人之间竞赛到小组集体之间竞争,促使学生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更为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坚强,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3、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在德育课教学中,可以适当让学生体验挫折,通过适度的挫折可以磨练出学生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提高抗挫能力。如开展小组辩论、学生之间设问、回答质疑、争取学分等活动,让劣势一方实实在在感受到挫折经历,老师要注意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从心理上缓解遇到挫折的心理问题,切实明确将来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定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帮助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遇到困难应不灰心,要坚定信念,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