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中国文学思维

【作者】 周咏梅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标题性中国小提琴创作的瑰宝,此曲不仅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亦在国际琴坛享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首乐曲,是所有中国标题性小提琴协奏曲的典范,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代表作,是需要运用文学思维去理解、聆听和演奏的重量级作品。然而,我所说的音乐中的文学思维,绝不仅仅是音乐标题下的文学故事。文学的思维方式源于文学创作的方式,文学创作不仅讲究整体的情感、内容,更注重情节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因此,用文学的思维理解音乐,首先要把握音乐的整体文学背景,之后,还应理解音乐的细节——音乐中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夸张”、“排比”、“拟人”等等——即具体的分析音乐中的文学内容和艺术手法。

  下面就以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具体阐述,音乐中的文学思维。

  一、解读音乐作品中的文学背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典型的标题性音乐作品,运用文学的思维解读它的文学背景自然要先了解,标题性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作品的标题使用的是文字,而不是纯粹的序号。①标题音乐较纯粹的序号音乐,更强调音乐的文学性和描绘性,是一种有创作意图、有概括性内容的乐曲,此类音乐作品常以文学、戏剧、历史、小说、诗歌、绘画、童话、民间传说或是现实生活等为创作题材。因此,首先应该从音乐的标题出发,了解到关于“梁祝”的民间传说和文学著作。

  (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传说与文学著作。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简称《梁祝》)的标题出发。很容易找寻到它的创作背景。《梁祝》取材于古时的一段爱情传说,据载“梁祝的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②

  现代的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根据民间的传说,游历各处古迹遗址、考察研究,创作而成。正是张恨水先生创作的这一部凄美的文学作品,感动并促使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何占豪、陈刚创作了融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文学内容的剧情发展而创作,乐曲相应的分成了顺应故事情节发展的八个乐章。

  (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文学作品《梁祝》的整体联系,即分析曲式结构与文学结构的关联性。

  音乐与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所擅长表现的对象,主要是作曲家主观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具体存在的客观文字。然而,音乐与文学的相同之处,在于,音乐自身的曲式结构恰恰类似于文学结构。文学作品的创作结构强调起因、经过、结果。音乐作品则往往选择采用呈示,展开,再现。分析音乐作品结构与文学结构的关联性是运用文学思维理解音乐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运用文学思维理解音乐的首要步骤。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言,它采用的就是这种与文学结构相类似的奏鸣曲式,即呈示、展开、再现的曲式结构。我们在解读《梁祝》这部音乐作品时,可以先针对张恨水先生的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分析。这部文学作品由梁祝二人“草桥结拜”为起因,经过“英台抗婚”的激烈对抗,最终落得“坟前化蝶”的凄美结果。将小提琴协奏曲的呈示、展开、再现三个部分与文学作品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比照。不难知道,乐曲中的呈示部对应了文学创作的起因,也就是“草桥结拜”;展开部对应着文学作品中的经过,也就是“英台抗婚”;再现部对应着文学作品中的结果,也就是“坟前化蝶”。这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其文学作品的内容的关联性便自然而知。

  理解篇幅冗长的音乐作品,分清层次是演奏和研究的首要任务。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是同样,分清作品的结构及其内在意义,对于正确把握音乐情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二、从音乐的细节中解读文学中的意境,根据文学的手法提炼出音乐的情感。

  了解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整体背景,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解读乐曲的细节(包括乐章、乐句、甚至音符变换),体味音乐细节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文学场景,以及乐句中所体现的文学表现手法。

  首先应从音乐的细节里解读文学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从乐曲本身出发,根据乐曲中乐章、乐句的变化辨别出音乐情绪的变化,并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寻到其对应的文学“情节”。同时,还应该根据文学中的表现手法理解乐曲中的某些音乐处理,也就是根据文学的手法提炼出音乐的情感。

  (一)从音乐的细节中解读文学的意境。

  音乐与文学的关联绝不仅仅局限于整体结构的相通。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小说和戏剧),“情节”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剧情发展的纽带,是文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认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亦不乏“情节”这一要素,其文学性的“情节”就体现在乐曲的音符与音符之间。几个音符组成一个乐句,数个乐句汇成一个乐章,这些抽象地音符、乐句,实则就是构成整个音乐作品的关键,同时也是音乐进行的纽带。上文已经分析了《梁祝》整体的结构是由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想要更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乐思,就一定要仔细揣摩思考音乐中的“情节”要素。怎样才能发觉《梁祝》全曲的文学情节呢?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1.体味乐曲呈示部的文学情节:

  微弱的小提琴声部的长音,伴以竖琴的分解和弦,引出长笛独奏的旋律,一段散板从弱渐强,由快渐慢。此时就像是道白者在诉说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即将开始。(总谱③第1至第5小节)

  紧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一段柔美的旋律,弦乐声部衬托着那富有中国特色的单声部旋律。为人们“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清新典雅、秀丽多姿的江南春色”。④(总谱611小节)

  小提琴悠扬美妙地响起,主题旋律婉转动人,绵长幽远,彷佛祝英台在花丛中翩然起舞。紧接着主奏乐器转而在GD弦低八度重复主题旋律,仿佛英俊的少年梁山伯走过花丛间。而当小提琴的主题再次回到高八度音域时,则仿佛感受到梁祝二人四目相投时真挚地爱慕之情。主题音乐由小提琴独奏在高音区与低音区翻覆演奏。接着弦乐组、木管声部以和声映衬着小提琴独奏再一次演奏了主题旋律。达到了音乐情绪的小高潮。仿佛是祝英台和梁山伯执手相看泪眼,脑海里的回忆从尘封里醒来一般。让人好奇,让人想要知道梁祝二人的爱情经过。(总谱第1249小节)

  随之主题音乐不断发展、深入和变化,音乐特点和音乐色彩十分显著。⑤小提琴独奏的一段华彩,仿佛又一次将人们带到了他们二人相遇的地方,那里鸟语花香,亭台楼阁,青山绿水。(总谱第50小节)

接着一段明快的旋律、跳跃地节奏,塑造了文学作品中两个纯真活泼的人物形象。独奏小提琴进入跳弓演奏,则描绘了梁山与祝英台嬉戏打趣的快乐画面。并以弦乐、木管组全奏的方式,将快乐地回忆、同窗的友情推向高潮。这里对应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三载同窗、草桥结拜”。(总谱第51233小节)

  时间总在流逝,故事总会发展。私塾的学习要结束了,梁祝二人始终还是要分别。因此此时乐曲陡然沉静下来,作者采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卡农”的方式,描绘梁祝二人相互送别时难舍难分地对话。也就是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情景。(总谱第240290小节)

  根据对总谱的分析,不难发现乐曲的呈示部,对应着文学作品中的梁祝二人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这恰巧与文学作品中“起因”的内容相呼应。文学中“草桥结拜”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要体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好爱情。因此,无论是演奏还是聆听这一段音乐,都应该满怀美好、纯洁的情感,去想象梁祝二人浪漫纯美的爱情画面。

  2.体味展开部的文学情节:

  这部分乐曲由低沉、暗淡的大管、低音贝司的旋律,引出铜管乐森严的曲调和急促的节奏,表现的是代表封建礼教的祝英台的父亲,冷酷、无情、凶恶。祝英台在封建礼教的严厉镇压下,她的思想行为遭到了最严厉的惩罚。(总谱第291323小节)

  小提琴在强大如怒吼和斥责的音乐背景下,愤然响起。此时音乐里不仅仅是祝英台气忿悲痛的心境,更是一个弱小的女人最悲愤的反抗。小提琴声部代表的是祝英台勇敢执着的人物形象,而交织在独奏声部中的管乐和打击乐,表现的就是封建森严残忍的礼教制度。(总谱第324410小节)

  在激烈的反抗过后,弦乐队以全奏的方式演奏出变奏主题的音乐,这便是一种赞美,亦是一种叹息,既是感慨英台的感人事迹,同时也是对英台的歌颂,这段的音乐情感催人泪下。(总谱第410445小节)

  当乐曲由激烈转入了沉寂,不禁让人想起英台被其父囚于楼台中的场景。她的人身没有了自由,反抗也就成了徒劳,音乐也随着这故事的发展,戏剧性的转入了的谷底,幽怨的小提琴,似潸然泪下的祝英台。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卡农”,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对话。形象生动的道出了文学作品中“楼台相会”的凄美画面。(总谱第446467小节)

  哀怨凄美的诉说过后,打击乐再一次加入乐队中,音乐的气愤陡然变地急促,弦乐的旋律中流露着悲切。此时不禁让人联想到了,马蹄声声,出嫁途中的祝英台路过梁山伯的坟前,她奋力来到他的坟前哭诉。哭诉着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也哭诉着自己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铜管乐器依然代表了封建势力,与小提琴的独奏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ff”,但小提琴的独奏声部,就如同英台的呐喊,在封建礼教的镇压下显得声嘶力竭渺小不堪。祝英台纵身投坟,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她用此举宣告对封建礼教的宁死不从。不禁让人敬佩也令人扼腕。(总谱第468660小节)

  这部分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极容易感染人的,是整首乐曲的高潮。不论是急促的节奏、激烈的小提琴还是铜管乐器组强大的音响效果,都不禁让人感到窒息和激愤。我认为,这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共鸣,也是文学与音乐完美融合。只有真正融文学的情感于音乐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乐曲中情感的宣泄和爆发。

  3.体味再现部的文学情节:

  一阵笛声响起,引入小提琴朦胧的主题旋律(独奏小提琴运用了“弱音器”重复主题旋律一遍),这种朦胧的音乐效果,对应了文学作品中的虚幻结局。两只蝴蝶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聚的地方翩然飞舞,有如梦境超越现实,朦朦胧胧却楚楚动人。(总谱第661到第696小节)

  接着乐队以齐奏的形式,突出铜管乐声部,再现了整首协奏曲的的主题:我把这里理解为对应文学作品中的“最后的赞美”,是现代人对古代那么一个弱女子的勇气的歌颂,也是对她那坚贞纯洁的爱情的感叹。气势恢宏,感人至深。(总谱第697709小节)

  终了,独奏小提琴以缓慢的节奏,在高音区滑指之后,引来长笛的一句动人旋律,附和以小提琴的泛音,结束了全曲:此时便像是文学作品中的结束句,一句感叹;也像是古戏台上那破旧的帷幕,轻轻关闭了;更像是一位老人,告诉大家:“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讲完了……”。余音绕梁,使人久久不能平静。(总谱第710小节到结束。)

  这样分析过了整部作品,也就对《梁祝》有了一个比较细腻的文学性的把握,无论在演奏还是聆听的过程中认真实践,就能明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了。

  有一点需要特此说明的是,运用文学思维进行音乐细节的分析,和单纯的曲式分析并不相同。因为曲式分析更多的是强调音乐走向所引发的抽象理解,而运用文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必须熟知乐曲的文学创作背景,并以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共建一个横纵坐标轴,以演奏者的演奏的始终(或者听众的聆听的始终)作为一条线段,在坐标中寻找对应的点将文学与音乐的细节相联结。这绝非单纯的曲式分析。运用文学思维模式分析出的音乐更具有可塑性,也更具有可理解性。这种解读音乐的方法虽然只能局限于一部分标题性音乐作品,但是作为一种解读音乐内涵的方法,其功用却是十分行之有效的。通过我的亲身实践,我认为在《梁祝》这样的乐曲中,此方法是十分受用的。

  (二)根据文学的艺术手法提炼音乐中细微的情感变化。

  音乐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上,常常以文学手法为基础,借助文学创作的一些艺术手法,如抒情、绘景、夸张、拟人,排比等,对音乐处理进行修饰。⑥这也是音乐与文学的一种具体的联系。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而言,其运用的主要文学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学手法中的“拟人”在《梁祝》中的应用: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出现过的以拟人、抒情的文学表达方式来突出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的地方很多,比如,独奏乐器再现部“哭坟”这一乐章中的“滑指”(手指在原来音符的基础上向后滑动半音,之后又回到原来音符。又称抹音。⑦),就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谱例1:(总谱第561566小节)

  

  这里的“滑指”比普通的揉弦听起来更加含蓄且富有民族特色,更能表达英台悲切哭泣的音乐效果。

  另外,在“楼台会”这一部分乐曲中出现的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卡农,也同样是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泣不成声的对话。

  谱例2:(总谱第459到第467小节)。

  2.文学手法中的“夸张”在《梁祝》中的应用:

  在乐曲中方的“抗婚”部分,小提琴独奏便采用了“夸张”的文学手法。例如,采用了“伴音上行慢进滑指”,这是一种与地方戏曲的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演奏手法,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谱例3:(小提琴分谱第336337小节)

  以及展开部结尾小提琴独奏的“伴音上行慢进滑指”。

  谱例4:(总谱第646647小节)

  3.文学手法中的“排比”在《梁祝》中的应用:

  文学中的排比主要是起到是使语言工整,使感情递进的作用。排比这种艺术手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也是相同的。比如《梁祝》中呈示部“草桥结拜”的旋律中每两小节一呼应的典型的排比结构,突出的就是音乐的工整性,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时友谊的不断加深的音本文世纪提供乐情绪。

  谱例5:(总谱第127到第134小节)   

  4.文学手法中的“绘景”在《梁祝》中的应用:

  绘景同样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它主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一种氛围,衬托主人公的遭遇和情绪。我认为在《梁祝》这一音乐作品中,这一表现手法最突出的运用是在最后的再现部,长笛和竖琴的优美旋律,以及小提琴独奏声加了弱音器之后的音色效果,都是对“化蝶”这一美妙奇幻场景的完美展现。

  三、对于演奏者而言用文学的思维理解《梁祝》,能够使演奏出的音乐更加意韵悠远、扣人心弦。

  用文学思维去理解抽象的艺术是一种发散的思维模式。文学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极其灵活,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一个乐章中思考出不同的文学内涵。这些从音乐中读出的“文学”,虽然不一定要成为落在白纸上的黑字,但却一定会成为演奏者的北极星。对于小提琴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说,从音乐中解读出来的“文学”,可以更好的架起演奏者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桥梁。

  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演奏者,在演奏音乐时只具备良好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使演奏出的音乐在心中都有所寄托,也就是在演奏音符时对它的抽象涵义有所思考、有所表现。就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言,只有从音乐中感受与文学相对应的语境、情景和意境,才能更好的把握好乐曲的内涵。

  毕竟音乐不仅仅只是音符,它是作曲家内心最深处的一种真情流露。利用文学的思维方式理解剖析音乐的细节,可以更好地贴近乐曲的内涵。用文学的眼光解读音乐,细心揣摩。按照从整体到情节,从情节到细节的步骤,寻找作曲家的思想根源和表达意境。而后,把情感实践到演奏中。在无形中便丰富了音乐的内涵。演奏者在演奏时有了思考,也就是与音乐作品产生了共鸣。自然更容易投入到音乐作品中,那些音符也就变成了有灵、有情、有意境的实物。演奏出的音乐自然也就更加意韵悠远,扣人心弦。

  运用文学的思维理解音乐。想要演奏出能够打动人别人的音乐,首先要从音乐中找到能够打动自己的“情感”。这“情感”二字从何而来?我想,从音乐中体味文学,便是体味“感情”二字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联系、音乐作品与文学的关联性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是所有的旋律都能用具体的文字和故事表述,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正确的运用文学思维模式。因此,本文选择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切入点,进行阐述论证。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到文学思维的应用过程,以及运用文学思维理解音乐的益处。

  注释:

  ①山岩.《宁波梁山伯庙与民间传说》.J]北京:民间文学论坛.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675.htm?fr=ala0_1_1.

[EB]梁山伯与祝英台.2010-5-24.

  ③《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总谱》.[Z]上海音乐出版社.

  ④兰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音乐艺术美》.[J]音乐时空.

  ⑤张蓉蓉.《情景交融 意蕴深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J]音乐时空.

  ⑥植竞舟,《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浅谈音乐与文学的互补性》[J]大众文艺.

  ⑦《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总谱》[Z]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