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淡“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作者】 弥会文
【机构】 陕西省白水县胜利小学
【摘要】【关键词】
无意间上网看到一则新闻:“广西平南师范高中因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开除20多人”。这所学校被推在舆论浪尖上,访问量爆增,讨论很激烈,对学校的谴责声一片。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价格低廉、通信方便的工具很快占据了校园,向传统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使朝合理化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笔者就自己的认识谈一点想法。
一、学生使用手机利与弊。
好处:
1.父母亲人寻找方便。
2.游戏、MP3等可以放松身心。
3.字典、上网查阅资料方便。
4.重要时刻可以照相记录。
5.备忘录可以提醒自己学习。
6.有计时和闹钟等服务。
7.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
弊处:
1.上网游戏MP3影响学习。
2.手机铃声响起扰乱课堂秩序。
3.短信息谈情说爱。
4.手机样式,价钱容易引起学生攀比。
5.通讯费昂贵让部分家长负担不起。
6.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7.手机对人有辐射。
8.黄色信息害了孩子。
……
就好的方面我认为:利用学校的各类条件完全可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正常上学时间应在学校,父母要找孩子应是很容易,真的找不到那肯定是学生有了问题,带上手机又能怎样。我觉得弊处多于好处,中学生尽量在校不使用为好,建议学生在学校尽量使用电话通讯联系。
二、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错误表现。
在校生使用手机大都用于与校外人各类人员通信、玩游艺和接发短信,尤其是黄色信息泛滥。手机干扰课堂影响了正常教学。我上课时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手机的短音提示功能还是影响了课堂秩序,一些学生痴迷课堂发送短信息更是头痛,考试用手机作弊难以制止。
小学生对手机的使用,远非我们设想的那样单纯。他们视手机为收发短信、玩游戏、上网、听歌的“迷你”电脑,至于传播黄段子、通过手机作弊等等,更是流毒甚大。
三、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
1、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学校、家庭可以通过班会、讨论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认识到在校期间是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我们时刻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手机只是我们利用的工具,而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障碍,只要使用得当,手机对大家的学习生活还是有利的。
2、学校应应制定硬性规章制度。
比如,上课禁用、考试收归管理,家长、学校和学校共同签订“合理使用手机的协议”等等,要形成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处分或同家长联系,对一些手机上瘾者采取暂时收缴,帮助其提高自控力,鼓励其学习走上正轨能够自控又给予他,同时学校老师要教育学生如何健康适用手机,提高他们辨别不良信息和有害网站的能力,组织学生会开展手机上网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们绿色上网,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自律性。
3、家长作用不能忽视。
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自控力,选择给孩子买适合他们适用的手机和手机卡,家长要时常检查孩子的手机适用情况,每月规定一定的手机使用费用,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教育帮助列令其改正,必要时收回手机或不与交手机费,待其能够认真学习,彻底改正不正确合理使用手机恶习后再给予。
4、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隐私权。
利用手机发短信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老师、家长容易犯翻看孩子短信的错误,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影响感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家长应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隐私权,聪明的老师和家长应是勤观察学生的状况,及时向学生指出问题并引导改正。
5、将手机作为与学生交流的有益平台。
学生之间互发短信,相互交流增添了友谊,老师和家长为何不利用这些优势呢。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受外界情况不同程度的干扰,有些话又碍于情面难以出口,即使说出也效果大减,我们可以在静下来调整好情绪时打打电话、发发短信来交流。人和人是心灵的交流,用心去交流我想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6、社会能不能给点支持。
针对学生这一广阔市场,厂家能否推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专用手机”,例如:配发适合的网站,有益的小游戏等等。
总之,手机作为现代科技产物进入校园难以阻挡,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校简单开除了事不是为上策,应理性对待、转变观念,如何正确引导教育中学生使用手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考虑的关键,而不能限制约束科技走近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