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当前高中历史教改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作者】 余 平

【机构】 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校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贯穿于各科教学是最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教改途径,但正如素质教育的“雷声大,雨点小”一样,当前高中历史教改也没有得到真正全面贯彻,过于追求知识点的掌握,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表现为过于追求创新概念,忽视教育本质;过于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传统教学优势。高中历史教师要全面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厘清高中历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促进历史教育的人文回归。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改;能力
【正文】

      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等多个方面无疑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特别是有些教师、学生、家长的认识不到位,致使不少改革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并未真正切入实际,有些甚至走进误区。

  一、过于追求知识点的掌握,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育有自身的独特性,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必然重视知识点的掌握,以实现大学梦。高中历史课本里的历史知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研究成果的浓缩和结晶,是大部分历史学家共同认可和人们普遍公认的部分,只能起到普及一般历史知识的作用,而不能作为研究和探索历史之用。这正是传统历史教科书的最大弊端:教师按照教科书把现成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既定的历史理论灌输给学生,把普遍的结论搬移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是想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掌握人类历史经验。但这种教育方式的问题在于学生把知识点掌握了,却容易把自己塑造成死记硬背的机器,缺乏对知识的独立思考与分析,严重缺少科学思维的训练,进而易陷于人云亦云,缺乏独立主见的不良习惯,贻害终身。

  知识与能力之争由来已久,谁更重要也是教改中争论的焦点。知识的重点在于它是一种经验系统,能力是能够顺利完成活动解决问题的心理特征,二者内涵不同,不能简单的进行比较。一般公认: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有知识为基础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缺乏基础知识,能力发展必然受限制。所有常见高分高能,高分低能,少见低分高能。但不能因为知识是基础,就忽视能力的发展,在现在社会中,甚至很多人走出学校后都认为能力比知识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识记是最低层次的一级目标,但识记是其他五个层次目标的基础,离开识记,就无法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掌握知识后的重要的目标就是形成能力,不能形成能力的知识是僵死的知识。因此在教育中短期目标是掌握知识,长期目标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不能掌握知识,教育无法继续进行,如不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肯定是教育的失败,如培养书呆子。因此,无论高考有多重要,作为历史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二、表现为过于追求创新概念,忽视教育本质

  素质教育相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教学改革和新课改的精髓,我们主张改变那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定向的知识传授模式,提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大力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如提倡赏识和激励教育。这些伴随素质教育产生的新概念,有利于将抽象的素质教育具体化,特别是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操作。但在现实中会出现不少过于追求这些新概念的案例,忽视了教育本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张提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无疑改变那了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定向的知识传授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方法。我们主张让学生“动”起来主要是动脑,主要是思维活跃而非表面热闹,所以现实中,不控制好这点,就会经常出现课堂表面活跃而实际上乱成一团,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专家指出:在一个集体里,共同亢奋状态而形成的“脑力激荡”,能产生学习的增速。这也是说思维在集体都活跃的时侯才能更有效的活跃起来,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大力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新教改的主要观点之一。传统的教育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我们知道对于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这种权威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但当今世界的知识系统构成已非常复杂,特别是西方科学和实证思维依然占主流,因此这种权威的教师地位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当今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精神的教育活动。这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点在于强调教师不要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少一些权威,多一些沟通和尊重。这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不是要求老师去讨好学生,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出现表面的一团和气实则背离了新课改的本质。

  “要废止注入式和满堂灌,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但现实中有不少讨论式和启发式有被滥用的现象。课堂上一目了然的问题和学生根本无法弄明白的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有分歧、有疑惑的问题才需要讨论。因此,个别教师会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把那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讨论,实则是对新课改的亵渎。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仔细全面的准备问题,准备怎样启发,预见好问题讨论可能偏离的方向。例如2003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开始有观点认为美国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也有观点认为事后的事情表明美国并没有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准备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新教改还提倡赏识和激励教育。赏识和激励教育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对我们过去(下转第7页)(上接第8页)的过度惩罚教育的一种矫正。表扬一定要准确、明确、适度。过于廉价的表扬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相反会冲击教学、影响授课和走向庸俗化。同样,适当的批评也是必要的,我们千万不要因提倡赏识激励教育而放弃批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知识,学生本人会获得一种源自自己内心的喜悦,这其实是最好的奖励,会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仅靠外在的表扬和激励是不可持久的,而且有时候还会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剥夺,使学生自己觉得自己的学习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赏识和激励教育的不仅仅是指教师的外在的奖励和表扬,教师要更深层次的去激发学生自己赏识和奖励自己,而这点在目前教育界却是最容易受忽视的。

  三、过于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课中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教学中如能结合教材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地图,恰当的史料、图表等,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就能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觉通道,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外各大名校都开发了公开课程,如网易上的哈佛、牛津的公开课程等,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学习最新的最好的课程,国内一些名校名师也开发了一系列国家级精品课程,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到自己的历史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去。而不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用powerpoint放放幻灯片,用多媒体放几个视频就以为做好了教改。在实际的教改活动中,还特别需要防止这种过度化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传统教学优势的偏向。

  我们知道传统的史料知识非常重要,而且所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都是以传统的史料为核心基础。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施素质教育而编的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弥补了以往教科书的不足。增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图文并茂,主要有原始文献、考古文物、历史地图、各种图片、表格等。这一方面为老师的课堂讲学提供证据,避免了简单枯燥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学生从大量的资料中自主探索,挖掘历史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拓展史料研读最重要的是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攀于乐,产生求知欲,产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只有这种内在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而这种兴趣不可能是仅仅依靠多媒体技术就能达成的,因此还是需要挖掘传统教学优势,不要对传统教学做过于简单的否定。

  另外,现在信息的普及非常迅速,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有大量对于历史事实的讨论,其中不少还与我们教材的一些观点不一致,这时更要求我们教师加强史料知识的考证,加强传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总之,这几年高中历史教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些急需改进的地方,特别是需要回归到教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本回归,而不仅仅是低层次的知识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