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创新性语文教学初探

【作者】 丁葱葱

【机构】 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多渠道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根据教材的特点,确定每一课的创新性教学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注重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创新性”课堂艺术方面精雕细琢。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开放式”课堂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平等、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喜欢的是教师和蔼可亲的笑容。如果教师紧绷面孔,就会拉远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一种无形的陌生感,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无从产生。而课堂上教师巧妙的设问与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的得到发展。因此,只有民主、合作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五彩池》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读过之后,说:“我想谈谈读完这一自然段的感受可以吗?”学生很愿意地说:“可以!”“学了这一部分后,我的感受是五彩池的池水颜色真多呀!你们同意吗?”这时有的学生说同意,有的表示不同意,而有的还在思考。“‘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子就成了柠檬黄’,‘闪耀着红、黄、白、绿、紫、蓝等各种光彩’不都说明五彩池的池水颜色多吗?”我接着说到。这时不同意的学生多了起来,纷纷举起的小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学生甲说:“我觉得五彩池的水就一种颜色,因为课文中写到:‘使人惊奇的是,这些彩池虽然相互连接,水也是来自同一溪流,但每池的水色却各不相同’这说明溪水本身没有颜色。”学生乙说:“而且课文中说:‘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看,有跟普通的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这说明溪水本身没有颜色。”……我总结到:“是呀,池水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颜色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来画一幅简笔画好吗?并且为它涂上神奇的颜色。”学生们动手画了起来。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文字。在整个的教学中我一直以亲切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自由争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耐心聆听学生的答案,使每个学生上课时都如沐春风。就这样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开放式”的课堂氛围。

  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

  求知欲是学习者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心,或对某种事物感兴趣,能直接产生学习的动力,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赵州桥》一课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深情饱满的说:“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创造了许多世界瞩目的奇迹:有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有精工细雕的圆明园;神奇的故宫;高耸入云的岳阳楼;更有那‘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赵州桥”。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看看世界闻名的赵州桥,看看它在设计建造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以及课文是怎样赞美它的?到此,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急于知道课文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掌握的知识是最牢固的。而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而萌发,在课堂上表现出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的倾向。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

  创新性语文教学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学会求知”列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首。可见,学会学习是未来人学会生存的最基础性的前提。《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有一个运用学习策略的问题。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寻找独特的方法,善于捕捉机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掌握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自学,从而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在自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取如下的自学策略。

  1、抓住课后问题进行自学。

  课后问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围绕课后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从中找到答案,也就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课后问题:“孩子们为什么沉默了?沉默时他们在想什么?”学生围绕着问题通过反复阅读和小组讨论,终于在联系实际、对比、换位思考中使问题迎刃而解了。通过自学,学生还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有关的各种事情,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课文的内容得到了课外的延伸。

  2、通过品词品句进行自学。

  一篇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往往能燃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火花。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学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珍珠泉》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写珍珠泉水特点的句子:“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绿、深、清”的、“有趣”的泉水图,真正体味道珍珠泉的美丽、可爱、有趣。通过自学,学生还能将感受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会跟紧步伐,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和同事们共同谱写改革创新的伟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