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林 韬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创新精神并不是一种知识特性,而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能,如何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科学课作为一门重要功课,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法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需要出发经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一个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加快科学教学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好奇的东西总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每一个好奇的问题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应抓住这一优势,利用新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从中发现。这样就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使孩子在愉快的自主活动中?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如: 教“雷电的秘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雷鸣电闪,古代的外国人认为这是上帝在发怒。中国古人说这是雷公公与闪电娘娘在惩罚坏人。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把一只绸子做的大风筝放到云中,在风筝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雷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经历过雷电现象,这时经过教师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却难以回答,产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进行“雷电”的教学时,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正确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科学课中的新知识,学生了解的不够多、不够全,若教师怕麻烦,只是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让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细心诱导,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章溶液中《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时,我把胶水、醋和洗发液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做完,在做食用油不溶于水的实验后,又往烧杯里滴入洗涤剂(洗洁精)后,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食用油可以在洗涤剂中溶解。对这方面的知识我进行了拓展,食用油可以和洗涤剂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溶于水的物质。如果衣服上滴上油,你们先用洗涤剂滴上衣服轻轻的用手揉,在把衣服放在洗衣盆中清洗,衣服上的油就洗掉了。这时有位同学举起手说:“老师,你能给我们做这个实验吗?”我看到那张求知欲望、可爱的笑脸。我毫无犹豫地说:“好”。我把食用油倒入烧杯中,在加入洗涤剂,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们一口同声地说食用油不见了,我们看见的是乳白状的液体。这个乳白状的液体就是食用油和洗涤剂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溶于水的物质。学生观察完后,我又往烧杯里到入水轻轻的搅拌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回答到乳白状的液体可以在水中溶解。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处理衣服上的油点的方法。学生既能发现问题,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三、充分借助所学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新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借助所学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学生对桥是熟悉和常见的,但是学生对桥的结构不太了解。这部内容对学生比较抽象,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同学们来认识桥梁的多种不同结构:拱形结构、条形结构、框架结构、索形结构。来理解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特别是钢索桥,我把新疆果子沟高速公路的钢索桥的照片给学生展示。让他们知道我们新疆也有这么壮观的钢索桥。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体会到桥的形状结构变化反映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深切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来制造一座纸桥,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要考虑到如何增加纸的抗能力、纸的形状的改变等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制作出一座纸桥,并且他们制造的纸桥能通过两辆小汽车的宽度和重量,而且学生们制造纸桥的形状各不相同,他们把很难的东西变成容易的,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时我想起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教学不是以传授现成知识为目的,而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注重指导学生自主探求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只有当兴趣成为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让他们亲历探究实践,才能享受到科学本身的神奇魅力。
四、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是上。如: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中《杠杆的科学》一课,若直接讲述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省时间,学生难懂也难记。教师可根据学生爱做翘翘板的游戏,引导他们做压跷跷板的游戏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砖头和长短不同的木板,让大个子和小个子做跷跷板的游戏。小个子翘不动时,想办法把对方翘起来。这时同学们都在为小个子出谋划策。很快同学们有了办法:让砖头靠近大个子,让小个子远离砖头,结果翘了起来。还有一位学生拿来最长的一根木板,同样让大个子靠近砖头坐,另一端加上一的凳子,便把大个子翘了起来。同学们看到这情景乐得哈哈大笑。同学通过游戏,不仅弄清了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省时间,并且得出了较难理解的什么情况下省力。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习了新知识,在学中锻炼了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机会,在学生自行探究的前提下,教师做适当指导,以达到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促进素质教育。